(1)非对称性:是否因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残存而妨碍了两上肢的协调运动,如两手合在一起、吮指、抓自己的脚、看自己的手等。两下肢的踢蹬动作是不是左右交替地进行的,有否定型的协同运动等。
(2)骨盆不能抬起:骨盆因不能与头部和上、下肢的运动分离而不能抬起(不能进行搭桥运动),是否有代偿的、类似角弓反张的体位。
(3)肩胛带和骨盆带的活动能力:缺乏肩胛带和骨盆带的活动能力,所以难以保证将上、下肢从床面上抬起并保持。
(4)翻身:是否是因为缺乏(3)中提到的能力,而使上、下肢代偿地形成明显的伸展位,从而影响了翻身运动。
(5)伴有抬头和回旋头部的上、下肢、躯干的紧张体位:患儿是否有因残存紧张性姿势反射的影响,而在上肢和下肢及躯干肌紧张的分布而出现过紧张、低紧张、动摇性紧张的情况。
俯卧位异常性检查要点有哪些?
(1)非对称性:当抬起患儿的头部时,能否见到为了保持脊柱、上肢、下肢的左右对称状态而出现的自发运动,是否增强了脊柱的前凸和左右非对称的肩胛带的固定体位。或者在用上肢支撑身体时,出现了一侧下肢的伸展性增强,而另一侧下肢的屈曲性增强的现象。
(2)抬头:抬起头部时能否使头部保持正中位。
(3)用前臂及上肢支撑:在用前臂和上肢支撑时常出现手指的强握、前臂旋前增强。是否能为了保持体位的平衡而自发地伸出手与上肢,或者是只能伸出特定的一侧手或上肢。
(4)可否在俯卧位上进行方向转换。
(5)下肢的协同动作:两膝可否见到与髋关节的伸展和屈曲无关的活动,可否见到踝关节的分离运动。
(6)向坐位移行:由于上肢不能充分地支持身体及不能进行体轴内的回旋,所以停滞于向坐位移行的途中或者是由于紧张性迷路反射或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代偿运动,而形成W坐位。
(7)俯爬:不能在两上肢伸展状态下推自己的身体向后方移动,而是两上肢在强的屈曲状态下牵拉身体的前进,同时两下肢是伸展、内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