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患儿坐位时双手是否可自由操作,近位部(肩、上臂)是否稳定。
(2)在坐位姿势时分析以下运动状况。
①额状面上:脊柱的侧弯、肩胛带、骨盆的侧方倾斜。
②矢状面上:上部躯干与下部躯干的屈曲与伸展,髋关节的屈曲与伸展、骨盆的前倾与后倾。
③水平面上:骨盆、肩胛带及躯干的扭转,头部的回旋。(3)坐位支持点:是坐骨结节还是骶骨。
(4)下肢的模式:是原始的模式(髋关节的屈曲、外展、外旋、膝关节屈曲),异常模式(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还是成熟的分离模式。
(5)坐位时:是否仍需双上肢支撑,有否肩胛骨的前凸与上举及肩关节内旋等异常模式。
(6)髋关节负荷体重:检查是否两侧对称,可以将两手置于患儿两侧骨盆下,通过感受患儿两臀对两手的压力来判断其对称与否。将骨盆与躯干的重心向前、后、左、右移动,检查患儿的矫正情况。取得坐位平衡的患儿可让他坐于活动的支持面上,如平衡板、球的上面检查,也可以通过让患儿去取放在他身体前、后、侧方的玩具的方式诱发坐位平衡和体轴回旋。
(7)诱导患儿从坐位向四肢爬位、侧坐位、俯卧位的姿势转换,评价运动性质及控制程度。
(8)如患儿因躯干的控制和运动分离的缺如而采取异常坐位,应在伸腿坐位时评价坐位平衡及坐位姿势等。
膝立位和单膝立位应怎样观察患儿的情况?
(1)让患儿膝立位移动:观察躯干的平衡、骨盆的回旋、髋关节伸展位的保持,左右交替运动等,如果患儿不能完成上述几项运动时,他如何代偿?如以膝关节明显屈曲的方式来增宽基底面积等。(2)单膝立位:是小儿抓站时的最初的模式,观察骨盆回旋是否充分及两下肢紧张程度。
立位和步行时应怎样观察患儿的情况?
(1)有无非对称性:是否是由于体重负荷在一侧下肢而产生的代偿性非对称。
(2)立位平衡:如能保持立位可以检查立位平衡反应,若缺如要观察产生什么样的代偿肢位与运动。
(3)观察站立时姿势的直线化:如支持面、姿势控制、体重负荷及重心移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