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察自发运动的质与量。
(2)注意对称性及优势姿势模式,若有非对称姿势,要观察其与近位部姿势模式的相关性,比如与头的回旋、骨盆与躯干姿势的关系等。在患儿向外伸展上、下肢时、抓握物体时、足的踢蹬运动时很容易发现非对称姿势。
(3)如果伸肌紧张占优势,患儿呈现颈椎与腰椎的过度前弯,或表现为肩胛带的内收和上肢退后的姿势,而且常伴有肩的上举,不能充分的控制头部。
(4)头部的位置:头的位置影响着身体的姿势与口腔模式,观察患儿头部是否正中位,是否常向一侧扭转,头部与肩胛带、骨盆运动的分离情况。
(5)四肢是否有原始模式或异常模式,如蛙状肢位等。
(6)自仰卧向坐位拉起:有无头的后垂,两肩有无向伸展方向的抵抗,两下肢是否出现屈曲,有无代偿性脊柱后凸,有无张力状态等。
(7)运动的观察:患儿是处于静态姿势还是动态姿势,有无用手游戏及手与足的协调性运动,有无从仰卧位开始的运动,运动时应用什么样的模式,如分节的翻身运动或原始的整体的异常模式,仰卧位“搭桥”动作完成情况或异常情况下应用的模式。
(8)医生与治疗师可进行手技操作,认真地体会姿势紧张的情况,观察头部的位置变化对姿势张力分布的影响。另外了解运动受限的程度,及关节挛缩的情况。通过患儿对手技的反应,可表现出他的触觉感受性。
(9)检查正中位指向的发育,观察能否自发地将两手合在一起,手能否人口,手能否抓自己的足,若观察不到,可在正中线上用玩具逗引,诱发这些运动。
(10)听觉注意力检查:用带响的玩具或纸张弄出声响,观察患儿的反应。
(11)注视与追视能力检查:用玩具逗引,使之注视。移动玩具诱发追视,追视往往成为患儿从仰卧位向俯卧位翻身的诱因。(12)回旋两下肢促其翻身:观察头部的回旋及躯干一头部的矫正反应。
(13)头颈的伸展情况:将骨盆与下肢上举,使脊柱弯曲,在此位置上检查头颈部的伸展度。
(14)检查髋关节可动性、踝关节的姿势紧张状况等。
(15)蒙脸试验:用手帕蒙住患儿的颜面,包括眼睛,正常小儿在2个月即可表现出不快,以头的扭动来表示,5个月左右的小儿即可伸手除去手帕,脑瘫或因智能问题的患儿,或有运动功能缺陷者,反应迟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