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

棉花黄萎病的常见症状和防治措施有哪些?

Ailing 2018-09-29 14:08:03
如何识别与防治棉花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彩图18),是世界性重要病害,在我国各棉区均有发生,对棉花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一般减产10%~30%,发生严重时减产80%以上,甚至绝收。
    (1)发病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自然条件下幼苗发病少或很少出现症状。一般在播种后1个月以后3~5片真叶期出现病株。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田间大量发病,初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肉变厚,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顶部少数小叶,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新枝。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夏季暴雨后出现急性型萎蔫症状,棉株突然萎垂,叶片大量脱落,发病严重地块惨不忍睹,造成严重减产。
    由于病菌致病力强弱不同,症状表现亦不同。划分为落叶型f*秆刑1。叶枯刑f堂特枯旃刑、.昔l刑一慕巷刑4种r嘉13、一
表13棉花黄萎病常见症状的4种类型识别要点
 
    受病植株一般表现为上部叶片先出现症状。典型症状是叶片萎垂,迅速脱
落,植株枯死前即光秆。黄萎病病株一般不矮缩,但早期发病的重病株有时
落叶型
 
 
变得较矮小,也可出现死苗。花铃期的病株,在盛夏人旱后遇暴雨或经大水
浸泡之后,叶片突然萎蔫,呈水烫状,随即脱落成光秆。这是一种急性黄萎病
症状
 
叶枯型
 
  叶片表现为局部枯斑或掌状枯斑,枯死后脱落,但一般不形成光秆,为中等
 
致病力菌系所致
    病菌致病力较弱,多在现蕾期表现症状,发展较缓慢。病株由下部叶片开
始发病,逐渐向上发展,发病初期,病叶边缘稍向上卷曲,叶脉间产生淡黄色
黄斑型
 
 
不规则病斑,叶脉附近仍保持绿色。随着病势的发展,淡黄色斑块部分的颜
色逐渐加深,呈黄色至褐色,病叶边缘向上卷曲,继而发展为掌状黄条斑,类
似西瓜皮状,叶片不脱落,早期不枯死
 
萎蔫型
 
  在结铃期,每逢大雨过后,可出现一种急性黄萎,叶片主脉间产生水浸状淡
 
绿色斑块,叶片很快萎蔫下垂
 
    有时黄萎病和枯萎病混合发生两种症状在同一棉株上显现,但症状常与侵入病原菌种类及数量相关,出现较复杂的情况,可通过剖检病茎鉴别。黄萎病、枯萎病都引致维管束变色。黄萎病变色较浅,多呈黄褐色;枯萎病颜色较深,多呈黑褐色或黑色。发病重的棉株茎秆、枝条、叶柄的维管束全都变色。必要时镜检病原即可确诊。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症状比较见表14。
表14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症状比较
种类     枯萎病     黄萎病
 
株形
 
  植株茎枝节间缩短弯曲,顶端有
 
时枯死,导致株形矮化、丛生
  一般植株不短缩,顶端不枯死,后期可整
 
株凋枯
枝条   有半边枯萎,半边无病症的现象   严重时整株落叶成光秆,枯死
 
叶片
 
  顶端叶片先显症状,下部叶片有
 
时反而呈健态,症状多样
  植株下部有时发生新的枝叶,下部叶片先
 
显症状,逐渐向上发展,大部分呈西瓜皮状
 
叶脉
 
  叶脉常变黄,呈现明显的黄色
 
网纹
  叶脉保持绿色,脉间叶肉及叶缘变黄,多
 
呈斑块
 
叶形
 
  常变小增厚,有时发生皱缩,呈
 
深绿色,叶缘向下卷曲
 
  大小、形状还正常,唯叶缘稍向上卷曲
 
茎秆   褐色或黑褐色条纹   黄褐色条纹
    (2)发病规律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大丽花轮枝孢和黑白轮枝菌。我国主要是前者。病菌主要以微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在棉籽内外、病残体、带菌棉籽壳、棉籽饼中越冬,通过带菌的棉籽、棉籽饼、棉籽壳、病株残体、土壤、肥料、流水和农田管理工具等途径传播蔓延,带病种子是远距离传播和病区迅速扩大的重要途径。病菌在土壤中由棉花根系的根毛或伤口处(虫伤、机械伤)直接侵入根系内部,病菌穿过皮层细胞进入导管并在其中繁殖,产生的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堵塞导管,此外病菌产生的轮枝毒素也是致病重要因子,毒素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具有很强的致萎作用。
    适宜发病温度为25~28℃,高于30℃、低于22℃发病缓慢,高于35℃出现隐症。在温度适宜范围内,湿度、雨日、雨量是决定该病消长的重要因素。地温高、日照时数多、雨日天数少发病轻,反之则发病重。在田间温度适宜,雨水多且均匀,月降雨量大于100毫米,雨日12天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发病重。一般在6月棉苗4~5片真叶时开始发病,田间出现零星病株;现蕾期进入发病适宜阶段,病情迅速发展;到7~8月花铃期进入发病高峰期,来势迅猛,往往造成病叶大量脱落,并加重蕾铃脱落,如遇多雨年份,湿度过高而温度偏低时,黄萎病发展尤为迅速,在盛夏久旱后遇暴雨或大水漫灌时,田间有些病株常发生一种急性型黄萎症状,先是棉叶呈水烫样,然后突然萎垂,迅速脱落成光秆,病株率可成倍增长。连作棉田、施用未腐熟的带菌有机肥及缺少磷、钾肥的棉田易发病,大水漫灌常造成病区扩大。
    (3)防治方法
    ①保护无病区做好检疫工作,严防病区扩大。
    ②选用抗病品种  在黄萎病、枯萎病混合发生的地区选用兼抗(耐)黄萎病、枯萎病的品种。
    ③实行大面积轮作  黄萎病在土壤中存活年限虽相当长,但在改种水稻的淹水情况下较易死亡。采用与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轮作2~3年,尤以水旱轮作最好,但与豆科或茄科作物轮作换茬无效。与水稻轮作3年,防病效果达99.7%~100%,但必须使用无病棉种(或用0.3%名菌灵腔悬剂药液冷浸棉籽14小时消毒处理),无病棉种要单收、单晒、单轧、单藏,严防混入带病种子。④保健栽培  减少辛硫磷等有机磷农药用药次数及浓度,防止棉株受药害降低自身抗病力。不要偏施、过施氮肥,做好氮磷配合施用,注意增施钾肥,提高抗病力。平衡施肥能够增强植株的耐病能力,减少棉花黄萎病造成的损失,一般每亩施磷酸二铵15~20千克、尿素5~7.5千克,在棉花盛蕾到初花期追施尿素10~12.5千克。施钾肥不但促进棉花生长,提高产量,而且能够显著增强棉花耐病能力,降低病虫指数,一般每亩基施氯化钾7.5~10千克。改善棉田生态环境使棉田土温较高,但湿度不宜过大,忌大水漫灌,可减少发病。
    ⑤生物防治  放线菌对大丽轮枝菌有较强抑制作用。木霉菌对大丽轮枝菌有较强拮抗作用,可用以改变土壤微生物区系进而减轻发病。
    ⑥喷施抗病诱导剂  适时喷施抗病诱导剂,诱导棉株抗黄萎病特性。如每亩用3.6%苦参碱50毫升、99植保(一种高浓度、多成分、多功能、无毒、无激素、无污染螯合态营养药肥)100克、54.5%噘霉?福可湿性粉剂100克,另加菌必克(腐殖酸?铜)100克,以上配方每亩对水30~50千克,7~10天喷1次,连喷3次以上。
    ⑦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5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1000倍每株0.5千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每株0.5千克进行灌根。
    也可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25~30克/亩、36%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80 -100克/亩、0.5%氨基寡糖素水剂400倍液、0.5%藜芦碱水剂400倍液、黄腐酸盐600倍液、高锰酸钾500倍液、菌毒清500倍液等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