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适用于下半身重于上半身的患儿,如下肢呈硬直伸展、交互运动不能进行或不完善,骨盆抬高困难,膝关节起立功能障碍的患儿。
(1)出发姿势:除颜面侧下肢屈曲于患儿腹部下方之外,其他与R-K相同。
(2)主诱发带:颜面侧肱骨内上髁,后头侧跟骨,促进肩胛与骨盆抬高。
(3)辅助诱发带:后头侧臀中肌及髂前上棘处,诱发下肢屈曲、抬高骨盆。
在治疗时,根据患儿障碍的程度治疗目的选择主、辅助诱发带,如为促进肘、膝支撑可选用颜面侧臀中肌;为促进下肢交互运动可选用跟骨、股骨内侧髁。
R-K变法的操作要领有哪些?
R-K变法简称E-Po。R-K变法与R-K的不同之处是出发姿势的区别,故又称位置变法。
(1)出发姿势:头与上肢与R-K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双下肢均屈曲于腹部下方,俯卧于治疗台上,足背距治疗台一端外2cm。
(2)主诱发带:颜面侧肱骨内上髁。
(3)辅助诱发带:后头侧肩胛骨内侧缘或髂前上棘处。
此法适用于年龄较大患儿,躯干调节能力差,骨盆抬高起立障碍,下肢硬性伸展或屈曲、伸展障碍的患儿,R-K变法可促进抗重力伸展,对下肢的支撑起立功能也有促进作用,可促进踝关节背屈,纠正尖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