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Ki的操作要领有哪些?
出发姿势与R-K相同,一般选用颜面侧上肢肱骨内侧髁、后头侧下肢跟骨及肩胛骨内侧缘下1/3,2个或3个诱发带,由1人或2人共同完成,主要观察肩胛带和颜面侧下肢的反应:肩胛带局部肌肉收缩,肩胛内收、抬高,颜面侧上肢用力向后回旋,此时要注意固定好肱骨内上髁,并以此为支点,这不仅可增加刺激的强
度,而且可促进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的收缩方向由向心向离心方向转换,进而可促进移动运动的完成。颜面侧下肢屈陆,骨盆带抬高,足关节背屈。由于该下肢未被固定,往往见到屈曲后伸展、再屈曲、再伸展,屈伸反复进行,这是正常反应。有的患儿无屈曲动作而有硬直伸展,这是异常反应,要注意防止。当反应不明确时,应注意调整刺激强度、用力方向,也要注意出发姿势是否被破坏。如两肩水平、头颈躯干垂直,各关节角度等,如有变化,要及时调整。
R- KzA法的操作要领有哪些?
R-K2A法适用于上半身障碍严重的患儿,如抗重力伸展差、上肢不能支撑、头部不能上抬、颈不能竖直或有斜颈的患儿。
(1)出发姿势:患儿俯卧在治疗床的一端,两下肢从髋关节处46游离,头部向一侧回旋30。,前额抵床,颜面侧上肢外旋、上举,肘关节屈曲40。。
(2)主诱发带:选用颜面侧肱骨内上髁。
(3)辅助诱发带:选用后头侧肩胛骨内侧缘下1/3或颜面侧肩胛骨内侧缘下1/3或后头侧髂前上棘处,一般多选用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