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设计的“三原则”是明代玉雕巨匠陆子冈提出的:“一日玉色不美不治;二日玉质不佳不治;三日玉性不好不治。”从中可见这位前辈对玉料选择标准之严格和他技高一筹的气质和地位。
当代的玉器设计,肩负着弘扬中华文化和换取外汇建设中华的双重任务,陆子冈的“三不治”原则已不够用了。玉雕新作——翡翠山子珍品<会昌九老图》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工艺美术大师方东亮提出了新的玉雕设计“四原则”:一是顾客欢迎什么就做什么,即要认真听“上帝”和“财神”的话。二是量料取材,因材施艺。只有量料取材才能巧夺天工,因材施艺才能做到好料好设计好做工卖好价钱。三是什么最值钱就做什么,即要兼顾艺术性和商品性,不能忘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是制作人员擅长什么就做什么,即要注意人尽其才,扬长避短。
传国玉玺今何在?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当上皇帝之后,得和氏璧,命丞相李斯用小篆书写,然后命玉人公孙寿镌刻成“国玺”。这方印章方四寸,质地洁白,纽上五条龙交织盘旋,印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秦始皇视其为珍宝,从不离身。秦朝灭亡后,这方印章落入汉高祖刘邦手中,刘邦把它定为“传国玺”,规定凡是新皇帝继位,必须先接受此印,皇位才算合法。从此,传国玺成了真命天子的标志。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他命安阳侯王舜到长乐宫逼迫元后交出传国玺。元后哭泣不止,大骂王莽辜负汉家厚恩,最后从怀中掏出传国玺狠狠摔在地上。王舜慌忙拾起,见纽已被摔去一角。王莽得到缺角的传国玺,揣起来登上了皇帝宝座。公元23年王莽被杀时,这方传国玺还挂在他的脖子上。
以后,传国玺历传东汉各帝,大概在汉献帝时丢失。所以当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强令皇后交出传国玺时,由于拿不出真玺,就只得重新伪刻一方假玺,应付了事。
传国玉玺虽然遗失,但汉朝以后的历朝统治者都称自己有传国玺,而且都说是秦始皇的原印,并为它的来历编造了许多荒诞故事,以证明自己是正统。真正的传国玺究竟流失在何方,始终是一个谜。
为何在我国的玉雕工艺中常爱采用龙凤图案?
由于传说中的龙是鳞虫之长,凤为羽类之尊。哪里有龙出现,哪里有凤来仪,哪里就会天下太平,五谷丰登。龙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祥兽瑞鸟,为一种家喻户晓的吉祥象征。故至今在我国许多地方的玉雕工艺中,还常用翡翠、和田玉、独山玉、岫玉、南方玉等原料制作各种龙凤花件,包括龙凤呈祥(图案为单面的龙凤或双面的一面龙一面凤)和二龙戏珠(图案为两条云龙一颗珠,这颗珠往往利用翠绿或翡红的俏色)等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