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清代的玉雕技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在其长达267年的历史中,其玉雕的发展很不平衡。据杨伯达先生的研究,清代的玉器生产可分为四期:第一期,自清朝开始至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644-1759年)’共115年。此期玉石材料来源不丰,其玉器生产继承了明代的风格。第二期,自乾隆二十五年至嘉庆十七年(公元1760-1812年),共52年。此期玉石材料来源丰富,玉业空前繁荣,加工技艺成熟,琢磨成功许多巨型玉器,为清代玉器史上的丰碑,在中国玉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三、四期,适值列强侵华,清廷腐败,割地赔款,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们无法致力于玉器的赏玩,因而玉器生产走下坡路,工艺技术水平下降。
2、什么是玉器制作的“乾隆工”?
由于乾隆皇帝爱玉,并积极倡导和鼓励玉器生产,加以“清三代”(指康熙、雍正、乾隆)玉器制作工艺不断提高和完善,从而使玉器制作在乾隆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出现了许多玉器精品。因此,后人将那个时期制作玉器的高超手法和技艺称为“乾隆工”。
3、玉器制作的“乾隆工”有何突出的特色?
据章用秀先生研究并在其新著《收藏的学问和窍门》-书中指出:人们之所以称“乾隆工”好,主要是指它的做工细,而这个“细”又没有丝毫的匠气。就是说,“乾隆工”确实细腻,但无任何造作的痕迹,线条流畅,又趋于自然。“乾隆工”玉器做工给人的感觉完全是一种天然、柔美、雅静的流畅,细而不俗,刚而不火。比如玉器上的人物衣纹,如果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做工哪怕是极细微之处都交代得特别清楚,线条走向又十分自然,没有一点马虎和牵强。又如以花卉为题材的“乾隆工”玉器甚至细到了连叶子正面与反面及向上翻转的感觉都表现了出来,而且向背的转折点处理得特别柔和,绝无应付与浮躁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