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塌陷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般主要在下列部位容易发生塌陷。
(1)岩溶强烈发育的可溶岩(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
(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
(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沙土为主,其底部黏性土层缺失或较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
(4)岩溶地下水的主径流带或岩溶管道上。(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6)岩溶地下水的 排泄区。
(7)岩溶地下水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
(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地面塌陷有什么前兆?
当发现有下列情况出现时,应警惕可能发生地面塌陷,需及时向当地国土部门或政府报告。
(1)井、呆出现异常变化:如井、泉的水突然十枯或浑浊翻沙,水位骤然降落等。
(2)地面变形:如地面产生鼓胀、小型垮塌,地面出现环型裂缝,地面出现沉陷等。
(3)建筑物发出响声、倾斜、开裂。
(4)抽、排地下水引起附近的泉水干枯,地面积水、人工蓄水(渗漏)引起地面冒气泡或水泡、旋流等。
(5)植物形态改变、动物惊恐的现象等,微微可闻地下土层的垮落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