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岩溶)地区,岩溶作用在地下形成隐伏的溶洞、溶隙、管道。在隐伏 岩溶洞隙上方的岩土体在自重、地下水位变动、地震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就会突然产生陷落而形成的地面塌陷 。岩溶塌陷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规律,例如青藏高原及其东部的川西高原,气温低,降水较少,气候比较 干燥,岩溶发育较差,并且以小型岩溶为主,地面塌陷现象较少;云贵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降水 较多,气候湿润,气温较高,岩溶普遍发育强烈,地面塌陷的现象较多。
而人为因素是诱发岩溶塌陷的主要原因。如对632处岩溶塌陷的调查中发现,自然塌陷192处,占总数 30.4010,成因不明的8处,占1.2%,人为因素诱发的432处,占68.4%;其中矿坑排水诱发的157处,占24.8% ,生活用抽水诱发的187处,占29.6%。据湖南省统计,人为因素诱发的岩溶塌陷占总数的86.60/0,塌坑占总 数的99.8010,而广西人为诱发岩溶塌陷也占总数的77.24%。
岩溶塌陷有什么特点?
岩溶塌陷的平面形态具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及不规则形等,其剖面形态具有坛状、井状、漏斗状、碟 状及不规则状等,主要与地表覆盖层的性质有关。地表覆盖层为黏性土层,塌陷多呈坛状或井状,砂土层塌陷 多具漏斗状,松散土层塌陷常呈碟状,基岩塌陷剖面常呈不规则的梯状。
岩溶塌陷的规模以个体塌陷坑的大小来表征,据统计,土层塌陷陷坑直径一般不超过30米,其中以小于5 米的占大多数,达63%—71%,5~10米的占10%~20%,个别大的可达60~ 80米。塌陷坑可见深度绝大多数小于5 米,可占总数的840/0~97%。基岩塌陷规模一般较大,如四川兴文县小岩湾塌陷,长650米、宽?74?490米、深208米。
岩溶塌陷特点是突然、点多,塌坑大小形状不一,小者不足1平方米,大者达几百平方米,且发育具有持 续性、重复性,发育时间及分布范围也比较集中,因此造成的危害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