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

棉花角斑病的症状和防治措施有哪些?

Ailing 2018-09-29 14:10:03
如何识别与防治棉花角斑病?
    棉花角斑病(彩图19),也叫角点病,我国各棉区都有发生,以华南和新疆棉区发生较重,是棉花上的一种常见细菌病害。棉花整个生育期都能遭受角斑病的为害。
    (1)发病症状棉花角斑病发病症状见表15。
表15棉花角斑病发病症状
  种子   带病棉籽播种后,有的在幼芽出土前就烂掉,有的则在胚芽长出后死去
 
  子叶
 
  初期症状为圆形或椭圆形油浸状暗绿色小病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并变为
 
褐色或深褐色。有时病斑可扩大到子叶的大部或全部,引起子叶干枯或脱落
  幼茎   出现水渍状病斑,扩大后变黑或腐烂,病部凹陷
 
续表
 
  顶芽
 
  形成“烂顶”,造成全株死亡。湿度大时,病部分泌出黏稠状黄色菌脓,干燥
 
条件下变成薄膜或碎裂成粉末状
    病斑扩展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病斑为褐色油浸状斑(典型症状),一般
 
  真叶
 
 
l~4毫米大小,严重时很多病斑连接成片。叶上病斑可沿叶脉扩展呈褐色条
 
状,甚至引起叶片皱缩扭曲和干枯。叶片严重感病后可刺激叶柄基部过早形
成离层,从而导致叶片提早脱落
 
  花蕾
 
  花蕾的苞叶受侵染后所产生的症状跟子叶上的症状相似。角斑病通常由苞
 
叶扩展蔓延到棉铃
    开始在铃柄附近发生油渍状的绿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病斑,并变成黑
 
  棉铃
 
 
色,中央部分下陷,有时病斑连起来呈不规则形状的大斑。角斑病可以为害幼
 
铃,幼铃受害后常腐烂脱落;成铃受害,一般只烂1~2室,但也可引起其他病
害侵入而使整个棉铃烂掉
 
    子叶、真叶和苞叶上病斑的共同特点是呈油浸状。对光透视时,如同油纸。如天气多雨,病菌可自叶柄侵入幼茎,形成黑绿色油浸状长形条斑,严重时幼茎中部变细,折断死亡。
    (2)发病规律  棉花角斑病由黄单孢细菌棉角斑致病变种引起。病菌潜伏在棉籽内外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以棉籽外部短绒上带菌率最高。带菌棉籽是主要侵染来源,其次是病残体。病原菌可在土壤中存活18个月以上。主要从气孔侵入棉花组织,也可经由伤口侵入。在棉花的生长期,病菌借助雨水冲溅、露滴和风力等蔓延到真叶、茎、枝和蕾铃等各部,并从病株传播到健株。此外,害虫和在棉田操作的农机具等,在造成伤口和扩大角斑病传染方面也起一定的作用。子叶发病后,病部产生的菌脓经风雨、昆虫等传播引起再侵染。
    一般土温10~15℃时角斑病极少发生。土温24~28℃、相对湿度85%以上或土壤含水量40%左右时,角斑病则明显减轻。空气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角斑病再侵染和潜育期的长短。在空气温度为30~36℃,相对湿度85%以上,有利于角斑病的发展。角斑病的发生程度与品种的抗病性显著相关。长江流域棉区6~9月发生,7~8月进入盛发期,此间相对湿度高于85%,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易发病,遇有台风暴雨袭击,发病重。
    【3)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应用抗病品种。科学管理棉田,苗期发病重的棉田,要早间苗,晚定苗,及时剔除病苗。集中焚烧病株残体,避免将其留在田间或带入棉田。要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重病田实施轮作或深翻,合理灌溉,及时开沟排水。多雨年份要抓紧中耕培土,有防止病株茎折倒及减轻危害作用。
    ②棉种消毒种子经硫酸脱绒和消毒处理可以消灭种子短绒上携带的角斑病菌和其他病原菌,还可提高种子质量和促进种子发芽。55~60℃的热水浸种半小时对于消灭棉籽内部的角斑病菌具有一定的效果;也可采用10%氧化萎锈灵、0.5%三氯酚酮等拌种或进行种衣剂包衣处理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③药剂防治苗期可于发病初期喷洒0.5%等量式波尔多液进行保护,也可采用50毫克/千克链霉素和土霉素的合剂与0.25%氧氯化铜混用或72%硫酸链霉素3000~4000倍液,从播种后40~50天起,每两周喷一次,连续喷药3次。用2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叶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炭疽福美800倍液等喷雾,也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