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

花生病毒病的发病症状有哪些,如何防治花生病毒病?

Ailing 2018-07-18 15:37:00
如何识别与防治花生病毒病?
    花生病毒病(见彩图17、彩图18)是对花生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一般年份可减产10%~20%,大流行年份则使花生减产20%~300/。在我国共有4种病毒为害花生,分别是花生条纹病毒病(花生轻斑驳病毒病)、花生黄花叶病毒病(花生花叶病)、花生矮化病毒病(花生普通花叶病毒病)和花生斑驳病毒病。北方花生常见的病毒病主要是前三种,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花生普通花叶病毒病。
    (1)发病症状
    ①花生条纹病毒病(斑驳病毒)  为我国花生分布最广的一种病毒病害,由花生条纹病毒( PStV)引起。患株茎枝不矮化,主要表现在叶部,有深绿色斑驳。在田间,种传花生病苗通常在出苗后10~15天内出现,首先在嫩叶上出现黄绿相间的斑驳,先出现的斑块较大,直径0.3~0.5厘米,不规则形或圆形,以后随植株生长,病症不断扩展至全株叶片上。受蚜虫传毒感染的花生病株先在顶端嫩叶上出现褪绿斑和环斑,后发展成浅绿与绿色相间的轻斑驳、斑块和沿叶脉形成断续绿色条纹或叶状花纹,或一直呈系统性的斑驳症状。
    ②黄花叶病毒病  属多发性流行病害,常与花生条纹病毒病混合发生。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中国花生株系( CMV-CA),种传病菌通常在出苗后即表现黄花叶、花叶症状,病苗矮小。病株先在顶端嫩叶上出现褪绿黄斑,叶脉变淡,叶色发黄,叶缘上卷,随后发展为黄绿相间的黄花叶、花叶、网状明脉和绿色条纹等各类症状,叶片多不变形,病株中度矮化。病株结荚数减少,荚果变小。病害发生后期有隐症趋势。
    ③花生矮化病毒病  常与花生条纹病毒混合为害。病原为花生矮化病毒(PSV),病株顶端叶片出现明脉或褪绿斑,并发展成绿色与浅绿色相间的普通花叶症状,沿侧脉出现辐射状绿色小条纹和小斑点,新长出的叶片通常展开时是黄色的,但可以转变成正常绿色。病叶变窄长,叶色浓绿,叶缘有时出现波状扭曲。茎枝节间缩短,开花量少,结果少而小,病果似黄豆粒,有的果壳开裂,形成爆粒,露出紫红色的小籽仁。病株严重矮小,为健株的1/3~1/2,甚至更矮。
    ④花生斑驳病毒病  病原为花生斑驳病毒(PMV)。病株矮化不明显或不矮化,上部叶片现淡绿与浅绿相嵌的斑驳或斑块,这些不规则的绿色岛状物(花叶病状)在老叶上不明显,但借助透射光线有的老叶仍可见其轻微的斑驳症状。被侵染的植株荚果产量低。
    (2)发病规律花生条纹病毒通过带毒花生种子越冬,病害一般在花生出苗10天后开始发生,多为种传病苗,病毒被蚜虫在田间迅速扩散。通常病害在花期形成发生高峰;黄瓜花叶病毒通过带毒花生种子越冬,种传花生病苗出土后即表现症状,病毒被蚜虫传播,在田间迅速扩散。在流行年份花期形成发病高峰。花生矮化病毒种传率很低。花生出苗后,有翅蚜向花生地迁飞,同时将病毒从其他越冬寄主上传人。
    病毒均可通过花生种子传播,带毒种子是条纹病毒病和黄花叶病毒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普通花叶病毒病和黄花叶病毒病还可在田间越冬寄主上存活,成为来年病害的初侵染源。在花生生长季节,前三种病毒均主要靠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在田间传播。
    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毒源数量、介体蚜虫数量、花生品种和生育期有密切关系。在存在毒源和感病品种的条件下,蚜虫发生早晚和数量是影响病毒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传毒蚜虫发生早、数量多、传毒效率高,病害就易于流行。种子带毒率与种子大小成负相关,大粒种子带毒率低,小粒种子带毒率高。传播病毒的蚜虫主要是田间活动的有翅蚜。一般花生苗期降雨少、气候温和、干燥,易导致蚜虫发生早,数量大,易引起病害严重流行,反之则发病轻。凡是叶蝉大发生年份发病均较重。
    地膜春花生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发病,露地春花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发病,夏花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病。花生出苗后的有翅蚜高峰期是病毒病的侵染高峰期;有翅蚜高峰期出现得越早,蚜株率越高,蚜量越大,病株的快速扩散期越早,发病就越重。
    (3)防治方法
    ①搞好病害检疫,禁止从病区调种。
    ②采用无毒或低毒种子  病毒花生种子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因此选用无毒种子,可以减少或杜绝毒源,有效防治病害。在病区应淘汰珍珠豆小粒型品种,选用大粒型品种。播种无毒种子防病效果在90%以上。无毒种子可由无病区或轻病区调入,或隔离繁殖。要选无病田或无病株留种,无病留种田应与大田花生隔离100米以上。
    ③加强田间管理适期早播可以使花生提早发育,当蚜虫从中间寄主向花生田迁飞为害时,花生已具有一定的抗性。推广地膜覆盖种植,地膜具有一定的驱蚜效果,可以减轻病毒病的为害;早期拔除种传病苗,及时清除田间和周围杂草,减少蚜虫来源,可减轻病害发生。
    ④及时治蚜  采用辛硫磷颗粒剂毒土盖种,可使花生蚜株率减少,每亩用药量0.5千克,花生出苗后,要及时检查,发现蚜虫及时用40%乐果乳油8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3.2%氯•苦参乳油1000~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以杜绝蚜虫传毒。选用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第一次喷药每亩10克,加水20~25千克;第二次喷药每亩15~20克,加水40千克,叶面喷雾,残效期可达25天左右。
    ⑤化学防治苗期喷施病毒钝化剂,如5%菌毒清水剂200~400倍液,1.5%植病灵1000倍液,或2%宁南霉素200~250克,或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均有一定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