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

花生立枯病的症状有哪些,如何防治花生立枯病?

Ailing 2018-07-18 15:28:50
如何识别与防治花生立枯病?
    花生立枯病又称叶腐病(见彩图11)、烂叶子病。主要分布在北方和长江流域花生产区。在花生的各个生育期都能发生,但主要以花生幼芽期和苗期受害最重,在花生中、后期常造成叶片枯萎、腐烂,严重影响花生产量。近年来,随着栽培措施的改进,特别是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肥水投入的增加,造成花生地上部生长过旺,花生生育中后期冠层群体过大,出现花生植株倒伏和郁闭现象。高温、高湿、通风透光条件差,引发花生立枯病的发生。受害花生一般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30%以上。(1)发病症状见表6。
表6花生立枯病不同时期的发病症状
侵染种子   造成出苗前种子腐烂而不能出土
    在近土表茎基部产生黄褐色病斑,逐渐向内凹陷,边缘较明显,一般不扩
幼苗感病
 
大,但严重时病斑溃烂,病斑发展环绕茎基部和根部引起植株直立枯死。病
菌侵染根系,引起根系腐烂
    中后期染病,主要危害花生植株中下部叶片,严重时病斑也可蔓延到茎秆、
果针上。病害通常在底部叶片和茎开始发生,受病菌侵染,在茎、叶间和叶尖
叶缘产生暗褐色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使叶片变黑褐色干枯卷
成株期感病 缩。蛛丝状菌丝由下部向植株中、上部茎和叶片蔓延,在病部产生的灰白色
棉絮状菌丝中形成灰褐色或黑褐色小颗粒菌核。发病轻时,底叶腐烂,提前
脱落,严重时植株干枯死亡。病菌侵染入土果针和荚果,受侵染荚果品质下
降或导致腐烂,种仁品质下降,病部长有白色蛛丝状菌丝和菜籽状菌核
 
 
    (2)发病规律该病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附在病残体上越冬。立枯病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留,也可在荚果上和荚果内种子上越冬。播种带菌的种子或在病土中种植花生,都可以引起花生立枯病发生。在合适条件下,菌丝萌发侵染花生。病原菌能通过伤口或直接从寄主表皮组织侵入。病菌分泌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以及植物毒素杀死寄主组织,从分解的植物组织中吸取营养,供其生长需要。病菌发育适温24℃,最高40~42℃,最低13~15℃,适宜pH值3~9.5。成株期病害主要在花生结荚期发生。发病盛期北方产区为7月底至8月初。如花生植株徒长、过密造成通风透光不良或连续阴雨高温高湿气候条件,能使该病大面积发生。一般低洼地、排水条件差、土壤湿度大的花生地病害重,常年连作地病害重。
    (3)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常发病地区或田块避免连作,提倡轮作,特别是水旱轮作。整治植地排灌系统,推行高畦深沟栽培,排水降湿。精细整地,根据天气及土质情况注意掌握合适的播种深度和覆土厚度,创造有利于幼苗萌发出土的土壤条件,可减轻发病。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选用种皮不破损的无病种子。收获后及时将病残体清理干净,深埋或烧毁,切勿堆沤作肥。
    ②种子药剂处理  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可防治因病害引起的烂种、死苗。拌种前可将种子先浸湿或浸24小时后沥干,再用占种子重量o.3%的50%多菌灵拌种,或用占种子重量o.5%的50%多菌灵浸种24小时;或用40%三唑酮•多菌灵或45%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密封24小时后播种。
    ③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喷淋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或15%噫霉灵水剂45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亩用药液30~45千克,视病情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花生结果期发病,可叶面喷施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或喷施1:2:200的波尔多液,每隔10天喷1次,连喷2~3次,可防止花生徒长、倒伏和郁闭,减轻花生立枯病的发生危险。
    花生叶面上喷施70%代森锰锌胶悬剂4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可以收到良好防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