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

花生叶斑病的发病症状有哪些,如何防治花生叶斑病?

Ailing 2018-07-18 15:35:09
如何识别与防治花生叶斑病?
    花生叶斑病分为褐斑病(见彩图13)和黑斑病(见彩图14~彩图16)两种类型,褐斑病又叫“早斑病”;黑斑病又称“黑疽病”、“晚斑病”、“黑涩病”,多混合发生于同一植株的同一叶片上,是我国花生上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病害之一。由于此病一般发生较晚,多发生在花生生育后期,并产生严重为害,往往被误认为是花生成熟的标志,而不进行重点防治。事实上,叶斑病会使叶片正面布满斑痕,使叶片过早脱落,影响叶片光合效能,严重影响干物质积累和荚果饱满、成熟,降低产量和品质。花生叶斑病一般导致减产10%~20%,严重时达到40%以上。
    (1)发病症状两种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侵害叶柄、托叶和茎秆。病害始见于花生花期,在生长中、后期形成发病高峰。褐斑病的发生早于黑斑病。
    ①褐斑病多发生在叶的正面,病斑为黄褐色或暗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4~10毫米,以4~6毫米的居多,病斑的周围有一清晰的淡黄色晕圈,似青蛙眼,叶背颜色较正面为浅,无黄色晕圈。斑面上病症多不明显,通常仅在叶正面现隐约可见淡色薄霉层(病菌分孢梗和分生孢子)。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在老病斑上产生灰色霉状物,排列不规则,在茎、叶柄和果针上形成椭圆形病斑,暗褐色,中间稍凹陷。
    ②黑斑病  叶片症状与褐斑病难以区别,发生比褐斑病晚,故有“晚斑病”之称,病斑小而圆,直径1~5毫米,暗褐色或黑褐色,病斑边缘较褐斑病整齐,无黄色晕圈或不明显。叶背着生许多黑色颗粒点,排列成同心轮纹。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长一层灰褐色的霉状物(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大型斑块,病叶逐渐枯死脱落。在叶柄和茎秆上也能产生椭圆形的黑色病斑,严重时茎秆变黑枯死。
    ③异同点  发病初期叶片上均产生黄褐色小斑点,难以区分。随着病害发展,都形成圆形的病斑,但病斑
   特征有差别(见表8)。
    表8  花生褐斑病与黑斑病的细微区别
   
    项  目     褐斑病     黑斑病
病斑大小   病斑稍大,直径1—10毫米   病斑较小,直径1~5毫米
 
病斑颜色
 
  病斑颜色较浅,呈淡褐色或褐
 
色,病斑周围有明显黄色晕圈
  病斑颜色较深,呈深褐色或黑
 
色,病斑周围黄色晕圈不明显
 
霉状物产生部位
 
  在潮湿条件下,病斑正面病健部
 
交界处产生灰色霉状物
  病斑背面产生许多小黑点,呈轮
 
纹状排列,并有一层灰褐色霉状物
 
    发病严重时,两种病害在叶片上均产生大量病斑,病斑相连,引起叶片枯死脱落;茎部和叶柄病斑为长椭圆形,暗褐色,稍凹陷,后期变黑枯死。
    (2)发病规律  花生褐斑病和黑斑病病原菌无性世代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孢科、孢菌属和暗拟捧束梗霉属,有性世代属于子囊菌亚门、座囊菌目、球腔茵属。两种病害的病害循环基本相似。病原菌只侵害花生。病菌主要以子座、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子囊腔在病残体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壳、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翌年于适宜条件下菌丝直接产生的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
    病菌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为10~37℃,最适温度为25~30℃,秋季多雨,气候潮湿,病害重;少雨干旱天气病害轻。花生生长前期发病轻,中后期发病重;幼嫩叶片发病轻,老叶发病重。开花前后开始发生,早熟和晚熟花生收获前1个月左右发病最重。褐斑病发生较早,开花前即有发生,但它常发生在植株下部的衰老叶片上时产生的孢子数量很少,所以再侵染的机会较少,流行较慢。黑斑病发生略晚,一般在开花期或开花后发生,病斑多在中上层叶片上,病斑上的孢子数量很大,再侵染的机会就多,因此流行很快。两种病害发生高峰均在花生收获前3~20天,故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花生连作地菌源增加,病害加重;连作年限越长,病害越重。土质好、肥力水平高、花生长势好的地块病害轻;而山坡地沙性强、肥力低,花生长势弱,病害重。
    (3)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叶片较厚、叶色较深的品种病斑扩展较慢,气孔直径大的易感病,反之则抗病。实施合理轮作,与甘薯、玉米、水稻等作物轮作1~2年均可减少田间菌源,收到明显减轻病害的效果,轮作年限越长,防病效果越显著。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施足基肥等加强田间管理措施,可促进花生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减轻病害发生。花生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病叶,深耕深埋或用作饲料,均可减少菌源,减轻病害。
    ②化学防治  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500倍液,或1:2:200波尔多液,或嘧啶核苷类抗生素的2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0%三乙膦酸铝300~4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45%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或20%三唑酮•硫黄悬浮剂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70%硫菌灵(1:1)1000~15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70%百菌清(1:1)1000倍液,或75%百菌清+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1)1000 N1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2克/亩,或20%络氨铜水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用50%苯甲•丙环唑乳油10~20毫升/亩喷雾,对花生叶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连续施用2次能够理想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发展,且在连续阴雨天气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病害防治指标以5%~10%病叶率,病情指数3~5时开始第一次喷药,以后视病情发展,相隔10~15天喷一次。病害重的喷药2~3次,可以控制病害发生。但要注意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杀菌剂,以防止耐药性的产生。每亩喷药量为60~75升。在第一叶面喷药时用100毫升药液灌墩,防治效果最好。
    生育后期不要喷施多菌灵,以防诱发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