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

对事物、事态理解困难儿童的临床表现和训练方法有哪些?

Ailing 2018-10-23 13:23:13
处于事物、事态理解困难儿童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此阶段儿童对物品的抓握、舔咬、摇动、敲打一般为无目的性的,属于自娱性质,例如:拿起勺子不是为了吃饭或不能与饭碗、饭桌联系起来,而是在桌上敲打,在床边玩,放到嘴里啃咬,甚至于扔到地上等等。此时的儿童对于自己的欲求也不能用某种手段来表达与实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可见到他们毫无目的地玩、摇晃、唱歌(哼自己的歌),或玩耍中毫无因由的拍手笑,或突然哭、闹、扔东西等,还常可见到自我刺激的行为,如将排泄物抹到床上、手上、抓着玩等。
 
对事物、事态理解困难儿童的训练方法有哪些?
    训练时要注意利用各种方法(玩具等感兴趣的教具)让患儿充分注意外界,关心外界的人与物的存在,将此作为训练目标。仔细观察患儿的主动性行为,将患儿从自我的圈子里诱导出来,为下一步训练打基础。训练方法如下。
    (1)伴有运动的游戏:这种运动要求引起患儿感觉上的变化,能够高兴地积极地去参与。在此说的运动,是语言治疗师或其他人进行的运动,其中包括抱一抱,背一背这样感觉变化不大的运动以及举高高、挠痒痒等感觉变化激烈的运动。在玩的过程中,要注意与患儿间的视线交流,要将患儿的双手抓到语言治疗师或家长的手里,这样,可以让患儿从中学习注视他人及将意愿传递给他人的方法。
    (2)物品操作:在选择治疗道具时,要注意触觉刺激及感觉刺激。如选择一个通过患儿的操作能够转动或发光、发声的玩具。训练要求事物的状态变化要鲜明、直接,并伴有视觉及听觉刺激。然后进行条件控制训练,如将小球放入小盒子中,再从小盒中取出来,开始训练时,可以予以适当的协助,以后协助减少,以达到自己操作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