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棉花高产、优质、高效的增产技术,是提高棉花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径之一。合理的密度与行株距的配置是建立棉田合理动态群体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对于协调棉株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棉花种植密度的确定以是否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条件和当地的光热资源为依据,以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群体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种植密度的确定要依据当地气候、土壤、水肥条件、种植制度、品种和栽培技术水平而定。
(1)改革种植方式提倡一麦两花种植,即畦块中间播麦或油
菜或蚕豆,畦块两边各种一行棉花,畦块宽度以2米为宜,最多不超过2.4米。这样的种植方式,有利于田间管理,有利于通风透光,有利于排灌和降低地下水位,有利于均匀坐桃。
(2)依土壤、地形条件决定种植密度 一般土层肥厚、保水、保肥力强的土壤和较低洼地,棉株高大,应适当使棉花密度稀些;土层瘠薄,保水、保肥力差的土壤和岗丘高地,棉株较小,应适当密些。
(3)依水肥条件决定种植密度 土壤肥水条件好、施肥量大的棉田,有利于棉株发棵,密度宜稀;相反,旱薄地、丘陵地、盐碱地等肥水条件较差的棉田,密度宜适当增加,以充分利用光能,发挥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增产潜力。水浇地及雨水比较多的地区宜稀植。
(4)依农业气象条件决定种植密度在棉花生长期间,温度较高、阴雨天较多、降水量较大、棉田郁蔽情况较重、无霜期较长的地区,如南方棉区,棉株生长高大、衰老较迟,密度要适当小些;温度较低、阴雨天较少、降水量较小、无霜期较短、光照时间较长的北方棉区,密度要适当大些。
(5)依品种类型决定种植密度株形松散、后发性强、高大的晚熟品种宜稀植;株型紧凑、植株较矮的早熟品种宜密植。杂交棉品种个体优势强,棉株长势好,单株营养体大,所以种植密度可较相同条件下的常规棉降低10%~20%。每亩密度,杂交棉花肥力好的棉田1300株左右,中等肥力的棉田1500株左右。常规棉花肥力好的棉田1500~1600株,中等肥力棉田1700~1800株,肥力较差的2000株左右。特别要强调的是,杂交棉的平均行距不能低于1米,株距灵活掌握。
(6)依栽培管理水平决定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增加,群体与个体矛盾不易协调。因而在管理粗放、植棉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时,宜适当稀植;反之,可适当密植。高产棉田肥水都比较充足,管理上稍有不慎,容易出现旺长。要想棉花稳健生长,必须随时注意塑造株型。即用延缓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一般效果较好的调节剂为甲哌铃,蕾期每亩用1克,打顶后每亩用4~5克。要做到少量多次、前轻后重。
(7)依种植制度确定密度为缓解粮、棉争地矛盾,提高植棉效益,在我国棉区两熟制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因棉花受前茬作物的影响,一般播种期推迟,单株营养钵较小,成熟期延迟,种植密度应较一熟棉田适当增加;夏播短季棉由于生育期短,营养体小,密度常比一熟春棉高出1~2倍。当前,我国棉花方式有直播、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等类型,由于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棉花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棉株长势好、单株营养体大,所以种植密度可较相同条件下的直播棉降低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