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

棉花生产为什么要合理密植?棉花种植密度小会代理商哪些影响?

Ailing 2018-09-27 13:30:56
棉花生产为什么要合理密植?
    近年来,棉花生产上存在种植密度过小的状况,各地(特别是沿江棉区)植棉密度越来越小,有些密度不到每亩1000株,实施证明,棉花种植密度过小给棉花生产会带来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投入增加,由于棉花种植密度过稀,不仅浪费了棉田前、中期的温、光等自然资源,而且靠增施化肥快速增大棉株个体,加大了投入,以致棉花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二是风险加大,由于棉花种植密度过稀,要夺取棉花高产,主要靠棉株个体优势的发挥,如果棉花前、中期遭遇自然灾害,不能迅速搭起丰产棉架,那么中后期的个体优势很难弥补前期生育的不足;三是品质下降,由于棉花种植密度过稀,形成棉花产量主要集中在棉花生育中后期的高大棉株个体,靠上部果枝和外围果节的大量集中结铃,优质高产棉铃减少。棉花产量由亩铃数(密度、单株成铃数)、单铃重和衣分三大要素组成,棉花种植密度应建立在合理群体结构基础上,在其他栽培措施配合下,有效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提高体生产能力,从而实现棉花优质高产。
    (1)棉花的种植密度常因选用品种和栽培管理水平的变化而变更20世纪70~80年代,我国主产棉区90%以上应用的是常规棉种,每亩棉田的种植密度为3000~4000株。后来,随着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的加速应用和杂交棉新品种的扩大推广,棉花的种植密度在逐渐下降。但由于各个农户种植方式不同,施肥水平有高有低,棉花田间的密度布局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有的每亩棉田种植1300~1500株、有的种植1800~2000株。有的宽窄行密株种植,有的宽等行种植。有的生态效应很好,棉花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有的生态效应不佳,棉花减产,品质堪忧。
    (2)种植杂交棉花,特别是种植杂交抗虫棉的,如果种植方式不合理,密度过大,常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一是移栽棉花时增加了用工成本,尤其棉田面积较大的农户很不划算;二是肥料、农药的投资过大;三是不便于田间操作管理,不利于中耕培土,遇到大风时极易导致棉株倒伏;四是棉花常易过早封行,棉田荫蔽,通风透光不良,造成蕾铃大量脱落,影响棉花前期上桃;五是8月下旬至9月上旬遭受连续高温阴雨天气时,棉花烂桃损失极为惨重。
    (3)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地力  在适当增加密度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植棉密度的增加,虽然单株的主根和侧根都变细变小,但单位面积的总根量显著增加,这样棉花的吸收面积相对扩大,对土地的利用率较高,可充分发挥土地的增产潜力。
    (4)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光能  棉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如果叶面积系数过小,制造的光合产物少,不利于高产。如果叶面积系数过大,造成田间荫蔽严重,也不利于高产。合理密植可以使叶面积较早地达到适宜范围,适当增加群体叶片数,使叶片分布均匀,只要适当控制株高,减少郁蔽,就能扩大叶面积受光量,使叶片更有效地利用光能,制造更多的光合产物,促进棉花的生长发育。
    (5)合理密植能够增加单位面积的总铃数生产和试验研究表明,在一定的种植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适度增加,棉花单株结铃数有所减少,但每亩总铃数却有所增加。但是密度过大,则棉株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加剧,棉株间争水、争肥、争光,使个体发育受到限制,不仅单株结铃减少,铃重减轻,甚至每亩总铃数也会减少,结果反而减产。所以,要合理密植,使群体总铃数增产效果大于铃重减轻和衣分降低的损失,在保证个体发育基础上,充分发挥群体的增产潜力。
    (6)合理密植能够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增加靠近主茎的棉铃数棉花的产量主要是由近棉株主茎的棉铃决定的。据调查,第一、第二果节成铃数占单株成铃数的70%~90%,且靠近主茎节位的棉铃,吐絮早、铃大、纤维品质好。随着密度的增加,在有效生长季内的有效茎数增加,果枝缩短,第一、第二节位数及其成铃数也相对增加,且早桃多、吐絮早;稀植的棉花,株数少、果枝长,靠近主茎的果节少、结铃少,由于个体发育受生长期的限制,外围棉铃较多、晚桃多、成熟度差、吐絮晚。所以,适度、合理密植,能较好地利用有限的生长季,增加内围铃,减少外围铃,获取棉花的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