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

什么是斜纹夜蛾,斜纹夜蛾对花生的危害有哪些特点,如何防治?

Ailing 2018-07-19 09:11:11
如何防治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见彩图29),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食性较杂的暴食性害虫,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但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各花生产区为害较重。
    (1)危害特点  以幼虫为害,在花生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以开花下针至结荚期为害最重。幼虫食叶、花蕾、花及果实,严重时可将全田作物吃光。初孵幼虫群集在叶背啃食叶肉,将叶食成不规则透明白斑,只留一层表皮和叶脉,使叶形成窗纱状;2龄时可咬食花蕾和花;3龄后分散为害,将叶片吃成缺刻,严重时除主脉外,全叶皆被吃尽,甚至咬食嫩茎秆;5~6龄可蛀食果实,使花生失去食用价值。大发生时幼虫吃光一田块后能成群迁移到邻近的田块为害,造成花生严重减产。斜纹夜蛾食性杂,除为害花生外,还为害旱粮作物、棉麻及蔬菜,寄主植物达99科200余种。
    (2)发生规律斜纹夜蛾一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无滞育特性。长江中、下游地区不能越冬,每年以7~9月发生数量最多。斜纹夜蛾是一种喜温性而又耐高温的间歇猖獗为害的害虫,各虫态的发育适温为28~30℃。成虫昼伏夜出,白天隐藏在植株茂密处、土缝、杂草丛中,傍晚开始活动,取食,交配,产卵;飞翔能力很强,有趋光性,特别对黑光灯有强烈的趋性;对糖、醋、酒及发酵的胡萝卜、豆饼等都有趋性。卵多产于高大、茂密、浓绿的边际作物上,以植株中部叶片背面分叉处最多。幼虫共6龄,初孵幼虫群集取食,3龄前仅食叶肉,残留上表皮及叶脉,呈白纱状后转黄,易于识别,4龄后进入暴食期,多在傍晚出来为害,老熟幼虫在1~3厘米表土内一椭圆形土室化蛹。
    温、湿度与斜纹夜蛾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在温度19~33℃,相对湿度73%~87%,特别是表层土壤含水量20%~30%时最适宜繁殖为害。植株过密,枝叶繁茂时虫口密度显著增大,冬春虫口密度大,则春花生斜纹夜蛾会大发生。在夏秋季气候和温暖、干燥、少暴雨的条件下,易猖獗为害。
    (3)防治方法  由于斜纹夜蛾来势猛,危害重,而且有其隐蔽性,暴发前往往易被忽视,常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应加强虫情测报工作,通过多种途径,治早、治小。
    ①农业防治除尽田间及周围的杂草,减少成虫产卵的场所;在化蛹期及时浅翻菜地或者灌水,消灭土中的幼虫和蛹,减少下一代虫源;搭配种植诱集作物,能诱集斜纹夜蛾集中产卵,以利于集中歼灭;结合田间其他农事活动摘除卵块和初孵幼虫的叶片,对大龄幼虫也可人工捕捉并销毁;以有机肥为主,与氮、磷、钾复合肥配合施用,避免偏施铵态氮肥等;科学排灌水,促进根系生长,增强作物抗病虫能力。
    ②物理防治利用斜纹夜蛾的趋光性,可采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防治害虫。利用斜纹夜蛾的趋化性,可利用糖醋液诱杀防治成虫。利用性诱剂诱杀雄蛾,减少雄蛾交尾的机会。夏秋保护地可覆盖防虫网和遮阳网,防止斜纹夜蛾成虫侵入棚室产卵为害。
    ③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就是尽可能地充分发挥天敌优势,来消灭或抑制害虫的发生,这种方法成本低、效果好,对人畜安全,还可防止环境污染,对病虫不易产生耐药性。推广生物药剂防治,可减少污染,降低农药残留。目前已成功应用的生物农药主要有苏云金杆菌、病毒、昆虫病原线虫和微孢子虫、抗生素、昆虫生长调节剂、植物源杀虫剂等。如用含孢子量100亿/克以上的苏云金杆菌500~8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在幼虫3龄前点片发生时喷雾。
    利用植物诱杀。在苗圃四周少量栽植一些芋头,该虫极喜欢在芋头上产卵,块状卵产于叶背,初孵幼虫群集为害。利用这一习性,还可监测它的发生情况。另外,柳树枝条蘸500倍敌百虫液,诱杀成虫效果良好。
    ④化学防治  根据斜纹夜蛾发生的世代数多、发生量大和易暴发成灾等特点,现今防治斜纹夜蛾的措施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可选用5%氟啶脲乳油或5%氟虫脲乳油1500倍液(在卵孵化高峰期用药)、40%毒死蜱1000倍液、52.5%毒死蜱?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2.5%联苯菊酯乳油、5.7%氟氯氰菊酯4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4000~6000倍液等喷雾防治,隔7~10天一次,根据虫情酌情喷药1~3次,药液要喷匀、喷足,并让部分药液洒落到地面上。但长期以来,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加上操作上的不规范,使斜纹夜蛾普遍产生了耐药性。应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