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

花生网斑病的发病症状有哪些,如何防治花生网斑病?

Ailing 2018-07-18 15:51:20
如何识别与防治花生网斑病?
    花生网斑病(见彩图23),又称褐纹病、云纹斑病、污斑病、泥褐斑病,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花生叶部斑点性病害,也是花生叶斑类病害中蔓延快、危害重的病害之一。特别是浇水条件好的中高产地块,花生网斑病的发生尤为严重。病害多在花期开始发生,发病盛期在结荚至成熟期,主要危害叶片,茎、叶柄也可以受害。一般先从下部叶叶片开始,叶片一旦染病,极易脱落。严重影响花生产量,流行年份可造成20%~40%的产量损失,严重年份超过70%。
    (1)发病症状  花生网斑病因气候条件不同而表现两种症状(见表14)。
表14花生网斑病的两种类型表现症状
    一般发生在温度、湿度比较合适的情况下,病斑发展很快,网斑病发
病初期,在叶片正面产生白色小粉点,逐渐呈白色网纹状或星芒状辐
 
    网纹型
 
 
 
射,随病斑扩大,中间变成褐色、深褐色,病斑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或
 
模糊,周围无黄色晕圈(别于其他斑病),着色不均匀,一般不透过叶
面。在温度湿度比较合适的情况下,病斑发展很快,往往是多个病斑
连在一起形成更大病斑,甚至布满整个叶片
    叶片正面初生针状褐色小点,渐扩展成圆形深褐色污斑,病斑边缘
较清晰,周围有明显的褪绿斑。病斑可以穿透叶片,但在叶片背面形
成的病斑比正面的要小,叶背面病斑小明显,呈淡褐色。在多雨季节,
    污斑型
 
 
 
多产生较大、近圆形黑褐色斑块,横径可达1-1.5厘米,致叶片早期
脱落。后期病斑上出现栗褐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老病斑变
干易破裂。主要是因为在网纹病发展过程中,遇到不适宜的气候条件
所致。高温、高湿的雨季大量出现,说明环境条件很适合该病害发生
 
 
    两种类型病斑能在同一个叶片上发生,并可相互融合,扩展至整个叶面。污斑型和网纹型症状也可以独立发展,当外界条件不利时多形成网纹型症状。网斑病与叶斑病混合发生情况下,可造成早期叶片脱落。
    茎秆、叶柄上的症状:初为一个褐色斑点,后扩展成长条形或长椭圆形病斑,中央凹陷,严重时引起茎叶枯死。
    (2)发病规律  花生网斑病的病菌属半知菌亚门的花生茎点霉菌,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株上越冬。翌年病菌分生孢子器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成为田间初侵染源。在适宜条件下,孢子产生芽管直接穿过表皮,菌丝成网状在表皮下蔓延,杀死邻近细胞,形成网状坏死。菌丝也伸入到皮下组织,随着菌丝大量生长,引起细胞广泛坏死,产生典型坏死斑块。病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在田间扩散引起反复侵染。
    病害一般在花生花针期发生,气温10~30℃之间均能发生发展,最适气温为22~25℃,相对湿度80%以下时发病较轻,8月份降雨大,病害易流行,8~9月是发病盛期,病害严重的地块造成花生多数叶片脱落,严重影响花生产量。该病流行的适宜温度低于其他叶斑病害。花生生长中后期,遇持续阴雨天气,将导致病害严重流行。种植密度大,田间郁蔽,通风透光条件差,小气候明显,温度降低,湿度增高,对花生网斑病发生有利。连作地网斑病重于轮作地,连作年限越长,病害发生越重。覆膜花生地重于露地。
    (3)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收获时彻底清除病株、病叶,以减少翌年病害初侵染源。越冬分生孢子生活力一般不超过1年,因此与其他作物合理轮作1~2年,可以减轻病害发生。花生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推广种植抗病品种能显著减轻网斑病造成的损失。冬前或早春深耕深翻,将部分生土翻到地表,全面覆盖地面,将越冬病菌埋于地表20厘米以下,可以明显减少越冬病菌初侵染的机会。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增施基肥和磷肥、钾肥,不偏施氮肥,并适当增补钙肥。合理灌溉,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及时中耕除草,提高植株抗病力。使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并不得混有植株病残体,用花生专用肥最好。优化种植,垄种或大垄双行种植较平种好。
    ②化学防治  利用杀菌剂与除草剂混用封锁初侵染源,于花生播种后1~2天喷施25%联苯三唑醇乳油500倍液十乙草胺150毫升/亩或硫黄悬浮剂250倍液十乙草胺150毫升/亩,可延迟发病15~20天。
    于花生饱果期的7月中下旬开始,叶面喷施杀菌剂,可选用70%代森锰锌胶悬剂400倍液,或so%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硫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64%嗯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或75%百菌清+ 70%硫菌灵(1:1)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代森锰锌1:1)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