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

花生焦斑病的发病症状有哪些,如何防治花生焦斑病?

Ailing 2018-07-18 15:50:18
如何识别与防治花生焦斑病?
    花生焦斑病(见彩图22),也称花生早斑病、枯斑病、斑枯病、叶焦病、叶烧病、胡麻斑病,是花生常发性病害。在我国各花生产区均有发生,常与其他叶斑病混合发生,由于其在田间出现通常比花生褐斑病还要早,因此又叫“早斑病”。一般发病率15%~30%,严重时田间病株率可达100%,急性流行情况下,在很短时间内可引起花生中下部叶片早脱落,影响荚果的饱满度。一般导致减产10%以上,病重地块减产40%~50%。
    (1)发病症状  该病通常产生焦斑和胡麻斑两种类型症状(见表13),常见焦斑类型症状。
表13花生焦斑病两种类型症状
    通常自叶尖侵入,随叶片主脉向下向内扩展而呈褐色楔形大斑,斑
周围有明显黄色晕圈,最后发展成“V”字形枯死斑。少数病斑自叶缘
侵染,病斑向叶内发展,初期褪绿,逐渐变黄、变褐,边缘常为深褐色,
  焦斑类型
 
 
 
周围有黄色晕圈。早期病部枯死呈灰褐色,上面散生很多针头大的小
黑点病征(即病菌子囊壳)。严重时呈焦灼状枯死,枯死部常可达叶片
1/3~3/4以上,远望如火烧状,“焦斑病”或“叶烧病”即据此而来。该
病常与叶斑病混生,把叶斑病斑包围在楔形斑内
    当病原菌不是自叶尖端或边缘侵染时,便产生密密麻麻小黑点,故
名胡麻斑。产生病斑小(直径小于1毫米),不规则至圆形,甚至凹陷。
 
  胡麻斑类型
 
 
 
病斑常出现在叶片正面。在收获前多雨的情况下,该病出现急性症
 
状。叶片上产生圆形或不定形黑褐色水渍状大斑块,迅速蔓延至全叶
枯死,并发展到叶柄、茎、果针。在叶片、茎部病斑上均出现病菌子囊
 
    (2)发生规律花生焦斑病是一种发生在叶部的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细球腔菌属花生小尖壳菌。病菌以菌丝及子囊壳在病残株中越冬,子囊孢子扩散高峰是在晨露停息和开始降雨时,气温25~27℃,相对湿度70%~74%,有利于子囊孢子发生。病害在田间发生较早,通常在花生花针期即可发现。
    病害发生及流行与温、湿度关系密切,特别是湿度的制约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在多雨年份或花生低洼积水田,田间湿度大时,病害发生严重。土壤肥力差或偏施过量氮肥,花生生长瘦弱或生长过旺,病害发生严重。在花生黑斑病、锈病等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常混合发生花生焦斑病。
    (3)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采用轮作、深翻、掩埋病株残体,适当早播,降低密度,覆盖地膜等措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合理施肥,施足基肥,不要过晚、过量施用氮肥,增施有机质肥和磷、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使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整治排灌系统,提高植地防涝抗旱能力,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在病害发生严重地区应用抗病品种。
    ②药剂防治  本病在花生针期前就少发生,喷药预防宜早,常发地区应在齐苗后植株开始发棵时就动手喷药,一般也应于植株封行或花针期起进行施药。可选用75%联苯三唑醇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2:200倍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或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或40%氟硅唑或腈菌唑乳油6000倍液,或50%甲羟铃水剂1500倍液,或1.5%多抗霉素或中生菌素300倍液等喷雾防治。病害防治指标以10%~15%病叶率,病情指数3~5时开始第一次喷药,以后视病情发展,相隔10~15天喷1次,病害重的喷2~3次,前密后疏,喷匀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