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产品和渠道双发力,山西汾酒培育发展新动能

2024-04-26 17:59:54  来源: 和讯 

文/和讯网 蔡海东

近些年来,白酒市场的头部效应愈发显著,呈现出向名酒集中的趋势,名酒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进一步提升,行业龙头表现出更强的发展韧性。在去年略带寒意的市场环境中,山西汾酒依然交出一份亮眼的财报。

4月25日晚,山西汾酒披露2023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升”,营收首次站上300亿元的台阶,净利润首次突破百亿元,多项财务指标创下历史新记录。

具体来看,山西汾酒实现营收为319.3亿元,同比增长21.80%;实现归属净利润为104.4亿元,同比增长28.93%。山西汾酒的业绩保持20%以上的增长态势,从而完成了2023年度的业绩目标。

规模和利润保持高速增长,表现出山西汾酒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公司正沿着正确的发展轨道前进。从财报来看,山西汾酒在不断夯实基础的同时,继续优化产品结构,推动多品牌协同发展,并推进全国市场布局,进一步建设销售渠道。

多价格带共同发力,高端产品持续培育

山西汾酒交出亮眼的财报,进一步验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山西汾酒布局的三大知名品牌“汾”、“竹叶青”、“杏花村”,覆盖不同的消费层级和目标市场,多价格带优势明显。

在原有的优势基础上,山西汾酒继续优化产品结构,推动多品牌协同发展。山西汾酒建立三大品牌的联动机制,制定了三大品牌的战略规划方案,产品组合全面发力。

山西汾酒以青花系列打头阵,收入保持快速增长。财报指出,青花系列销售占比达到46%,品牌高端化亮点突出。其中,青花20作为百亿级别大单品,进一步实现“又好又快”的更大突破。

青花20得以实现持续发展,离不开消费场景的多元化。山西证券在研报中指出,青花20从商务场景增长开始到多场景增长,比如酒席、酒店等,同时找机会和竞品缩小差距,有望实现量价齐升。

在保证青花20次高端的价格站位上,山西汾酒还在不断迈步向更高端的市场,培育高端产品青花30。目前,山西汾酒已成立青花汾酒事业部,针对青花30以上产品进行高端化运作,有望成为青花系列的增长新动能。

此外,山西汾酒积极发力多品牌矩阵,瞄准不同消费群体。中泰证券研报认为,“杏花村”持续打造中国诗酒文化第一品牌,开创恬静舒适的品牌体验;“竹叶青”向大健康产业转型,打造中国健康酒品类领袖品牌。

山西汾酒的产品结构优化效果显著。2023年,中高端酒类销量同比增长11.30%,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56%。中高端产品的销售收入持续增长成为盈利能力提升的关键,也是公司业绩增速领先的重要因素。

深化全国市场布局,构建良好渠道生态

在白酒产销压力下,各大酒企都加快去库存,而去库存的关键一环是保证渠道健康运作。就拿山西汾酒来说,一方面公司持续优化全国区域市场格局,省外市场不断取得突破;另一方面,公司推动渠道改革,构建厂商和经销商的良好生态关系。

随着山西汾酒深入推进“1357+10”全国化市场布局,持续精耕大基地、华东、华南“三大市场”,省外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财报指出,目前“清香天下”的市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10亿元级市场持续增加,长江以南核心市场同比增长超30%。

分区域来看,2023年,山西汾酒在省内的收入为120.84亿元,同比增长20.41%,销量同比增长17.7%;省外收入为196.59亿元,同比增长22.84%,销量同比增长15.6%。

经销是山西汾酒重要的销售渠道,推动全国化布局,也意味着要维护好与经销商的合作关系。2023年10月,山西汾酒全面推行“汾享礼遇”模式,优化“厂商-经销商-终端”的生态关系,提升渠道管理能力。

新模式是数字化赋能传统酒企的新思路。山西汾酒每季度收集经销商的销售情况,数字化上传至终端,再逐一针对性给予补贴,并规定下一季度利润细则。此举有利于厂商统一全国价格,更好地管控渠道利润的分配,改善渠道销售动能。

此外,新模式能够让广大的经销商分享厂商的发展成果,提高渠道销售的积极性。中银证券研报认为,回顾过去十年,无论是行业高峰期还是低谷期,汾酒都能较好地维护经销商利益,因此我们判断经销商较容易接受新模式。

事实上,新模式推行后,山西汾酒成功地经受2024年春节旺季的考验。据2024年一季报,山西汾酒实现营收同比增长20.94%,净利润同比增长29.95%,业绩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其中净利润金额已经逼近2023年中期的总额。

小结

山西汾酒在2023年取得优异的成绩,其内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产品和渠道两个因素来看,山西汾酒在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培育更高端的品牌,提高整体盈利能力,同时开拓新的市场,推动全国化市场布局。两大举措都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量。

在白酒行业去库存化的背景下,山西汾酒推出“汾享礼遇”模式,维护渠道健康运作,保证渠道的利润,加大对销售的刺激力度。2023年报显示,山西汾酒去库存化取得良好的成果,近三年来,存货周转天数连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