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

西海氨塞起源及重要发展阶段

海纳百川 2018-06-28 16:22:21
1.公元190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神医”华佗大量使用“膏摩疗法”治疗包括“痹症”在内的慢性病。
2.1275年,青海省志记载:“西北民间素有鼢鼠骨汤治痹症习俗,每遇关节疼痛、肌肉疼痛,便熬骨汤饮下,无需多时,病可愈。” 
3.1800年,德国科学家"赫歇尔"发现远红外线,又称“生命光线”,具有改善微细循环、提升免疫系统功能、改善关节疼痛等功效。
4.1989年,中科院西北高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将生长在海拔2800~4300米的高寒草地上的鼢鼠骨用于治疗风湿骨病,而且证实是虎骨最佳代用品。
5.1991年,来自中科院高原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医药所、美国南加州大学等18名从事生物技术,医药工程领域的中外专家学者组成的科研小组,历经两年的科研探索,终于在风湿骨病治疗上产生了重大突破,被评为1991年国家重大科研成果。
6.1994年,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黑龙江省人民中医院、福建省厦门中医院等10家权威医院,经过3年的临床试验及上千名专家学者的充分论证,临床结果总有效率高达96.67%。科研小组的研究成果正式走向市场,因为主要原料取自最高品质的塞隆骨产地西海,所以取名“西海氨塞”。但由于体制原因只能在全国少数三甲医院使用,成为各医院治疗风湿骨病的“绝密配方”。
7.1997年,曾参与西海氨塞研发的布鲁希纳博士(Stanley B. Prusiner)获诺贝尔医学奖,为了帮助更多的风湿骨病患者,西海氨塞从医院的绝密配方走向大众市场,这是西海氨塞历史上的重要转折。
8.2014年,西海氨塞上市10周年,十年间累计帮助了1020360名风湿骨病患者,产品已出口至俄罗斯、蒙古、印度、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获得8项国家大奖,参加了20余次代表风湿骨病最高研究成果的技术研讨,并逐渐得到各界的认可和同行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