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专场拍卖已日渐成为国内中、高档珠宝首饰的一种营销手段。有些名贾富商或收藏家,他们不愿抛头露面,而想用遥控方式买到拍品,于是出现了“电话竞投”现象。
电话竞投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买家通过电话在拍卖会场寻找代理人,向其开出自己的出价底线,由代理人在此范围内举牌竞投;二是买家通过电话连接拍卖会场,由代理人现场向其报价,自己在场外作竞投决定。
这种电话竞投比买主亲自到场虽有明显的缺点,但在国内外一些大型珠宝拍卖会上,通过电话竞投而成交的例子并不只是个别的,甚至十分昂贵的拍品也可通过电话竟投而获成功。例如1995年,苏富比在日内瓦拍卖会上拍卖过一颗66.42ct的心形钻石,最后以高出底价20多万美元的价格(即524多万美元)售出,竟是买主通过电话竞投成交的。
2、什么是拍卖场上的“托儿”?
据谢其章先生在《拍卖收藏周刊)上撰写的有关“托儿”的专题文章中指出:“近几年,国内的拍卖活动似一把火炬遇东风,迅速燃遍大中城市。然而,凡事一哄而上,受利益所驱,必节外生枝,一些不光彩的事,也渐渐滋肆起来。……如某些拍卖行燃起的‘雇托喊价’的邪火,就令买家寒心。”
拍卖场上的“托儿”,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卖主贪图小利,耍小聪明,自己找几个朋友,轮到自己送拍的拍品竞价时帮忙(冒称买主)喊价,把价抬上去。此乃属于个人的不良行为。另一种情况就是拍卖行(拍卖会组织者)“雇托喊价”。有时不幸在“托儿”喊出新价后,再也无人应价,便响槌宣布成交。于是,造成相当比例的“假成交”,使卖主很失望、拍卖行很尴尬。
“雇托喊价”虽不是场场拍卖会上都有,但也决不是极个别现象。总之,凡有“托儿”存在的拍卖会上,吃亏的主要是买家,故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