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旅出行

地震后哪些因素可能再次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

Ailing 2018-08-01 13:52:45
地震后哪些因素可能再次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
    地震发生后,余震、地下水活动、堰塞湖溃决、降水及人类工程活动等都可能再次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1)余震。
    余震是主震发生后诱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重要诱因之一。这是因为经过主震的破坏后,山区地表已遭受强烈破坏,不少坡体的岩、土体处于不稳定或极限平衡状态,现体一旦遭受余震冲击波的作用使脱离母体向冉次彤成朋塌和滑坡(图2)。
    (2)地下水活动。
    山区山高谷深,地下水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分布位置较高,露头也较多,地震造成的崩塌、滑坡体若覆盖在地下水露头(泉眼)之上,那么源源不断的泉水可造成崩、滑体的自重增加,内聚力和内摩擦角减小而沿着某一层面(破裂面或基岩面)再次发生崩塌和滑坡;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还会引起坡面泥石流和沟谷泥石流的暴发。
    (3)水库、塘坝溃决。
    地震,尤其是强烈地震巨大的冲击波,往往导致水库、塘坝的坝体遭受强烈破坏,其稳定性大为降低。在水库、塘坝蓄水的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的作用下,一旦溃决,便与堆积于沟谷内的、由崩塌和滑坡提供的固相物质相结合,形成能量和规模都十分巨大的泥石流;泥石流铲刮沟床物质后,在两岸形成临空面,导致崩塌、滑坡的再度发生与发展。
    (4)堰塞湖溃决。
    强烈地震造成的巨大规模的崩塌和滑坡,往往堵塞河流和沟谷形成堰塞湖(图3)。堰塞湖的堤坝(壅塞体)由天然岩、土体(崩、滑体)形成,体积虽然庞大,但疏松,稳定性差,在湖水的静、动压力作用下极易发生溃决。壅塞体堵塞支沟形成的堰塞湖,往往湖水数量有限,溃决后通常形成沟谷型泥石流,给下游造成严重的泥石流危害;堵塞主河的堰塞湖,湖水数量巨大,可达数千万至数亿立方米,一旦溃决便在下游形成超常洪水,不仅给下游人民辛勤劳作的成果和人类自身的安全造成巨大危害,而且由于超常洪水的强烈冲刷,还可在主河两岸造成严重的崩塌和滑坡。
    (5)降水。
    降水,尤其是暴雨,是在地震后再次诱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重要因素。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渗入不稳定或处于极限平衡的岩、土体后,一方面增加了岩、土体的自重,另一方降低了岩土体的强度,于是岩、土体便在自重作用下,形成崩塌或者形成滑坡。当降水,特别是暴雨形成强大的坡面径流与沟谷洪流时,便可启动山坡物质或沟床物质而形成坡面泥石流或沟谷泥石流。
    (6)人类工程活动。
    地震区在地震后,由于次生地质灾害严重,往往导致交通、通讯中断,给抢险救灾带来巨大困难,运送大宗物资和转移大量灾民却必须打通地面通道,如公路、航道等生命线工程。在抢修道路时,必然要对堵塞公路的崩塌、滑坡体进行开挖。在开挖过程中,当崩、滑体前缘被挖掉时,必然引起崩塌、滑坡的再次活动;当崩、滑体中有大石块,一般机械无法搬走时,还必须进行爆破,爆破产生的震动既可能引起已崩、滑的物质再次活动,又可引起不稳定的岩土体和处于极限平衡的岩、土体活动,形成新的崩塌和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