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在20世纪后半叶的50年中,关贸总协定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认为是支撑世界经贸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实际上都肇自于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后两者人们又习惯称之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前两次世界大战之旬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因为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的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在这一背景下,1944年7月,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
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国家中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机构自1947年11月15日起成为联合国的常设专门机构。从此,开始了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中国是这两个机构的创始国之一,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两个机构中的合法席位先后恢复。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1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汇率制,是构成这一货币体系的两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维持这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它有监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关系三大职能。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美国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全球性“美元过剩”情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的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尼克松政府被迫于1971年8月宣布放弃按35美元1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加拿大等国宣布实行浮动。1973年2月美元进一步贬值,世界各主要货币由于受投机商冲击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这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已全部丧失,该体系终于完全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