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栽培技术,是指在干旱缺水条件下采用保水、节水、蓄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从而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的作物栽培技术。
(1)深耕蓄水花生的抗旱能力及产量高低随土层厚度的增加而提高,因此深耕可以扩大土壤蓄水容量。对土层厚度不足20厘米的旱薄地,应进行大犁深耕,破除犁底层,使耕作层再增加10~15厘米。犁底层的土壤致密、坚实,透水性极低,并严重阻碍根系下扎,只有打破犁底层,才可以有效地增加雨水的渗透量,减少地面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保墒蓄水能力,使旱薄地在雨季可以容纳更多的雨水,形成“土壤水库”;同时犁底层的破除,有利于作物根系的下扎,使根系的营养范围扩大,可以吸收到较深土层的水分,提高花生的抗旱能力。近年来,一些干旱的花生产区,坚持连年采用大犁深耕、深翻深刨,改变了旱薄地土层浅、蓄水少、产量低的状况,花生产量不断增加。为减少降大雨后地面径流,在深耕的基础上应整平土地,减缓流速,特别是丘陵山地,要按照标准田的要求整地。
(2)中耕保墒为了减少花生生长期间地表蒸发,提高早春地温,消灭杂草,多采取中耕技术。
①中耕必须抓住早、小、净、多、深 早、小即在花生幼苗和杂草弱小时及时锄地,既省工,又能减少杂草与花生幼苗争水、争肥、争光;净就是要将杂草锄净,连根铲除;多、深就是每次降雨和灌水后及时锄地,保持表土经常疏松,以利于花生果针下扎和荚果膨大生长。
②中耕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就是春天锄地为疏松土壤、保墒增温;夏锄的目的是消灭杂草。因地制宜,就是锄地要把握适当土壤水分,既不能过干,也不能过湿,过于起不到保墒和减少水分损失的作用,过湿锄地、人为践踏容易使表土板结。
(3)以肥济水施肥可降低生产单位产量所需的水量,在山岭旱薄地上可降低1/2甚至2/3,因而施肥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越是肥沃的旱地,越能提高水的生产效率,因此,可以用增施有机肥的措施调剂水分,提高水的生产效率,充分发挥自然降水的增产潜力。有机肥不足的地方,应加强秸秆还田,以尽快扭转旱薄地有机质含量过低的状况。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基础,除能稳定供给花生直接吸收利用的各种养分外,一部分还转化为腐殖质,贮藏和调节土壤养分,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强蓄水保墒能力,提高田间持水量。适时顶凌耙地,耙后耢平。生产实践表明,平衡施肥是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
(4)地膜覆盖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是一项新兴的栽培技术,具有增温调温、保墒提墒、保肥增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防除杂草、减少病害和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多种综合效应,因而增产增效显著。此外,其还具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地温、防止土壤板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加速土壤氧化的转化、促进作物根系发育等作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由于地膜的不透气性和阻隔作用,白天土壤水分气化为水蒸气到达地膜下面,形成小水珠附着在膜面上,不能随即散失在空气中。到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珠越来越多,体积由小变大,又从膜面滴回到垄面土壤中。这样往返蒸上滴下,保持了膜内土壤湿润,这就是地膜的保墒作用。当久旱无雨,膜内耕层水分因花生吸收减少时,由于土壤温度上层高于下层,土壤深层的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逐渐向地表运动,不断补充耕层的土壤水分,始终维持膜下土壤的湿润,这就是地膜的提墒作用。
(5)地面覆草地面覆草栽培(作物秸秆、杂草、麦糠等)同地膜覆盖栽培一样,都具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地温、防止土壤板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加速土壤养分的转化、促进作物根系发育等作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明显。据测定,覆草栽培较不覆草的增加了花生株高、侧枝长度、分枝数、结果数和饱果率,最终达到增产效果。覆草栽培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有效地抑制了地面水分的蒸发,保持了土壤养分。覆草栽培技术简便易行,成本低,不仅实现当年增产,而且对培肥地力也有一定作用。覆草栽培的方法是:于7月初花生尚未封垄时,将麦糠或秸草均匀施于垄沟,每亩用量200~25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