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械混杂在花生剥壳、播种、收获、摘果、运输、摊晒和贮藏等一系列过程中,由于缺乏严密的生产与管理操作规程,对机具、晒场清理不净或补种时用了其他品种的种子等因素,均可造成花生品种机械混杂。
(2)生物学混杂 花生虽然是自花授粉作物,但是因多种因素的影响,总会有一定程度的天然异花授粉,引起基因重组而产生变异。因为大田生产很少是单一品种,有天然串花的机会,容易引起变异。在生产上若将不同的品种相邻种植,没有适当隔离,就有可能发生品种间天然杂交,杂交后代分离出不同类型的植株,使品种整齐度、纯度下降,产量和品质降低。
(3)品种遗传因素 一个花生品种也不是一个绝对纯系,在遗传上总会有差异,特别是通过杂交育成的品种,个别性状还会继续分离。即使是同一花生植株,其基因型也不可能是完全纯合的,可能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失去原来的典型性状。
(4)环境条件影响 每一个品种的各个优良性状的表现都要求一定的栽培条件和环境条件,如果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某些优良性状就不能完全表现或不能表现出来,长以此往会发生变异,促使品种退化,如表现出植株矮小、徒长、荚果变小、结果数减少、单株秕果数较多、生活力下降等。在留种太少的情况下,也易导致花生品种遗传基因的漂移。
2.如何防止花生品种退化?
(1)抓好品种更新换代 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的联系,引进花生优良品种及生产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通过良种引进,示范推广,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提高花生种植水平,增加花生生产的科技含量。
【2)防止机械混杂单株稀植,实行花生品种单株稀植繁种技术,可以确保种性和纯度;精选种子,选用正规单位繁育的纯度高、代数低的种子;选择土壤深厚、地势平坦、不重茬的沙壤土,最好1~3年内没有种过花生,以减轻花生各种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每亩施优质土杂肥4000千克以上,并配合施用一定数量的氮、磷、钾三元素复合肥,如果微量元素缺乏,还应补充一定数量的微肥,每亩1~2千克;起小高垄,单粒播种,垄距40~45厘米,垄高15厘米,每垄播种1行,采用单粒点播,株距15~18厘米。
(3)防止生物学混杂一是选用性状稳定、纯度高的原种作为繁殖用种;二是隔离,以防止花生品种生物学混杂。
(4)加强田间管理 给花生植株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以防止花生种性退化。
(5)适期收获一般先收早熟品种和瘠薄地块,后收晚熟品种和肥水高的地块。要做到分品种收获,用手摘荚果。
(6)提纯复壮 花生品种在生产上使用3年后,要及时进行提纯复壮,以免一些不良性状进一步积累,造成品种严重退化。花生良种提纯复壮的方法有两种:两年两圃制(简易原种繁育法)和三年三圃制(改良混合选择法)。目前一般采用的提纯复壮方法多是简易原种繁育法,其程序是:第一年,单株选择;第二年,株系比较(株行圃);第三年,混合繁殖(原种圃)。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年,单株选择。要在生长良好、纯度高的种子地或大田进行单株选择。在预先建立好的选种田内,实行单粒播种,收获时选择具有原品种特征特性的单株,经过选优去劣,分单株保存。选株数量应根据生产单位的种植面积和株行圃的地力而定,一般1亩大田应留600~800株,播种1.5~2.0亩。
第二年,株系比较(株行圃)。将上年当选的优良单株,每个单株的种子种1行,单粒播种,每一行形成一个株系,每9个株系插入一个原种(或良种)作对照,各株系要按顺序统一编好行号,以便田间观察记载。按原品种特征、特性进行鉴定,做好记录。收获时,将符合标准的当选株系混合,安全贮藏。
第三年,混系繁殖(原种圃)。将上年当选优良株系的混合种子播入原种圃。为了提高繁殖系数,应单粒稀植,施足基肥,加强培育管理,提高单株产量。收获时按原品种的典型性去杂去劣,优者混收,单晒、单藏,这就是提纯复壮的原种,供大田生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