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标准的“看天吃饭”行业。在面临变幻莫测的天气和日渐稀疏的作业人群时,数字化成为必不可少的道路。
“种植业对数字化的需求,是命运式的,必须要去做。”云南褚氏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褚一斌如此对21世纪经济报道等记者表示,但这背后又难度极大,其所在的西南地区,土地条件差异化大、没有共性;加上产业回报率不高,他预估,或许在未来20-30年后,可能很难有劳动力愿意在田间劳作。“所以我们设定的目标是,必须在数字化的基础上,由机器人干活。”
这也是褚氏农业在起步时就留下的痕迹。在金蝶中国助理总裁林法成的印象中,褚氏在很早期就已经有了对数字化的基本概念。
“在褚老先生还在世的时候,我们发现他去任何地方都会拿着一个小本本,记录每一棵树的情况。”林法成指出,这其实就是数字化的前身,虽然当时还没有提出十分确切的数字化要求,但创始人 褚时健 经常比很多在田间作业的人,更了解这些具体果树的数据表现,“一般人经不起他的提问,所有人都会很惊讶”。
如今传承到下一代,褚一斌认为,在2019年以后,褚氏农业也要从“一个人的橙(成)”,升级到“一群人的成(橙)”。换言之,是希望在这些年的逐步数字化过程中,陆续沉淀出相应方法论,进而凝聚为一套数字化管理模型,希冀进一步推广到数字化程度较低的普遍性种植产业中。
当然,这势必会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积累的过程。“从眼前来说,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学习,从头开始慢慢做。我相信,成效一定见得到。能不能做到一个种植业的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我们在跟各环节一直讨论、琢磨,暂时还没有起步。我们有足够的敬畏心,也足够坚定,一定要起步。”褚一斌如此表示,因为明知这个起步会很难,所以要非常小心,不能因为步子迈得太大把自己拖垮。
逐级迭代
整体来看,种植业数字化进度偏晚是因为这个行业本身十分复杂,不可控性极高。
“种植业有非常多变量,包括天、地、人、植物。参数值太多时,干扰太多,导致不会是固定的模式。”褚一斌介绍,“如果从种植端,到产品生产端,到工业化标准,到客服需求的完整链条来看,现在市场上数字化程度最弱的就是农业种植业,在其他如养殖业已经看到很多规模化的企业在向线上迁移。原因就在于种植业,特别是经济作物种植业缺乏标准,数字化是帮助标准化重要的工具。”
按照2019年作为关键节点来看,之前褚氏农业更多是完善数字化能力的过程,在之后,则是开始逐渐用数字化能力覆盖到整个从生产到销售流程的管控。
褚一斌介绍,“从2019年开始,我们通过接入金蝶的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体系等基本进入初级阶段,在产量变动过程中,这给我们带来指标化的管理效率提升。”
但一家企业数字化能力的沉淀其实可以走得更远。这被褚氏农业称为采用“长工”模式。
“在市场上去抢存量非常不合理、对社会不太负责任,但是我们要共同制造增量,共同分享增量,这应该是共富、共享模式。”褚一斌表示,因此在三年前,褚氏停止了增加持有土地的模式,而是开始尝试将沉淀的能力向土地和农人输出管理模式,也即向农人做“长工”。
“我们生产过程中在小面积的土地上总结了一个产业管理规律,结合品牌高度和资源整合能力,形成数字化标准,用规则为别人做服务。”他进一步指出。
林法成进一步介绍,具体来说,是农户拥有承租土地,前者按照褚氏的作业标准来帮忙管理,统一到褚氏仓库领取包括化肥、农药,并涉及一系列管理资源共享等。
“现在,金蝶正在为褚氏农业建立一个种植大数据相关的平台。这两年的模型可能还略粗糙,因为数据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的过程,需要保证模式越来越接近实际表现。”他续称,在实际场景中,会借助田间地头的监控设备对水肥、微量元素进行监控,把这些数据采集起来后分析,保证对种植的控制品质、对树叶的检测等。
其目标就是为了形成成熟的体系向外输出。“未来要解决的问题是,应对降雨等天气变化对作物生长带来的影响。比如下雨天对橙子影响很大,会导致甜分不够、落果等问题,一旦落果这棵果树的果子就不能卖了。有好的数据平台,可以帮助我们根据天气信息进行相应数字化方面的准备。”林法成认为,“这一点对于中国的种植业影响会非常大,因为种不同类型水果的理论模型是类似的。”
沉淀模型
“将来数字化是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或者是劳动力缺失情况下,如何生产的问题,它已经不是辅助,而是一个主要动机。”褚一斌总结道。
当前的模型被按照产业环节进行了一定划分。“我个人对于数字化并不是很专业,但是我知道管理要给数字提要求。”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整个产业链可以分成三段:产品生产端-供应链端-客户端。
“在现阶段的信息系统来讲,有两个目的,一是对产品提标准,但这个标准是停在供应链的部分;二是对后端,当客户提出产品标准,往前端走,根据这个标准去执行。”褚一斌举例道,真正的产品标准是要通过工业化,才能形成沉淀出准确的数字化标准,通过工业化标准给产品生产端,也即种植端提要求。这是一个数字链接、倒推的过程。
比如在2019年,褚氏农业开始从工业设备中给产品建立细分标准,比如糖分比例有11.5分的底线。“对糖分比例,过去只有用手持仪器作为抽检,不够精准,2019年我们用一套每天加工量1200吨左右的工业化设备,把标准执行下来。”他介绍。
也因为这些产品标准,可以进一步给种植端的农户定考核标准,其报酬会与产量、质量标准挂钩,年度回报与相关指标锁定。“因为和农民兄弟过多谈复杂的管理理念很难做到,但指标通过机器解读会很公平。把指标清晰地给到他,这应该说是最大的帮助。”
同时,要保证产品质量,也与供应链物流密切相关。褚一斌表示,借助金蝶系统关联的“库管体系”,从采果,到工业化加工,到入仓储仓,可以全程掌握。后续在销售渠道端,也要关联出入库数据,以保证在限定天数中,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有了数字积累,才能够全产业链地跟踪下去。
在能力沉淀的过程中,褚一斌一边维持着对“种植业不能急,必须慢慢来”的态度,同时也开始酌情对这些数字资产的进一步应用有了中短期的发展期待。
“比如说对客户偏好的了解,其中一部分是通过线上直营店关联,通过客户反馈希望能够真实地带来一些结构性影响。未来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而是可以横向做品类扩展,我们对客户诉求的理解可能空间会更大。形象地说,其实就是做其他品类的产业以消费者为中心、‘以销定产’,在具体场景中形成管理模型、数字模型,并进一步在其他产品上通过修正而产生正向价值,算是比较简单的数字资产化。”他如此表示。
但毕竟作为传统产业,林法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普及过程中同样还会面临经验和人才两大问题。
囿于行业属性,如何在种植业企业中培养数字化和农业化能力兼具的人才,尚且是一个挑战。
同时,“农人对于数字化是没有概念的,这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困难。”他续称,金蝶团队需要教会种植人员用手机进行相关操作。历史来看,这些人群既往都是依靠师傅经验执行,而数字化呈现的答案往往会揭示一些与经验不同的答案。“这些不同就会导致细节上或是本质上的差异,最重要是改变农人心理对数字化的认知,最终可以帮助实现农业种植业的全流程数字化。”
(作者:骆轶琪 编辑:李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