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型患儿上半身比下半身障碍程度轻,所以头、颈、上肢等运动发育尚可。躯干和下肢障碍较重,由于伸肌和屈腮肌张力高,影响立位和行走的抗重力伸展,出现爬行时双下肢分离运动,及立位、步行时各关节的分离运动障碍。骨盆周围肌肉及髋关节肌肉痉挛,使臀肌及腹肌肌力弱从而影响躯干的伸展及上半身重心的转移。
(1)踝关节跖屈(尖足):由于小腿三头肌肌张力高,胫前肌抗重力能力差造成的。患儿仰卧位,治疗师左手扶患儿足跟处,右手扶足掌,右手向膝关节方向牵拉足掌的同时左手向训练者方向牵拉足跟(图3-6)。
(2)内收肌痉挛(剪刀步):由于内收肌肌张力高造成双腿似剪刀样交叉。患儿仰卧位,治疗师用一条腿固定住患儿一条腿,训练另一条腿,治疗师一手固定足,一手固定膝关节垂直向上和外展,牵拉内收肌。
(3)髋关节屈曲(撅屁股):由于髂腰肌等肌张力高,躯干的抗重力能力差造成。患儿俯卧位,治疗师一手固定患儿臀部,另一手伸到患儿大腿前侧垂直向上牵拉(图3-7)。
总之,在进行降低肌张力的训练中,治疗师要把握住患儿的哪块肌肉或肌群受累,是主动肌还是拮抗肌异常,根据实际情况训练。
痉挛型双瘫患儿如何提高肌力?
(1)患儿取侧卧位,使髋充分伸展,治疗师辅助上侧下肢主动抬起,不能屈膝,必要时可以负重,如人为的阻力或沙袋负重。(2)患儿取仰卧位,膝屈曲,双足底着床,治疗师固定此姿势,嘱患儿主动抬起臀部,做搭桥样动作(搭小桥,。
(3)单双膝跪立位训练,患儿取跪立位,治疗师固定其骨盆处,防止屈髋,达到一定能力后就可进行单膝立位训练,一侧下肢跪于垫面,另一侧下肢屈髋屈膝足底着垫固定,两侧下肢交替训练,以训练骨盆周围肌力及双下肢的交替运动。
(4)患儿取手膝位姿势,治疗师辅助患儿骨盆处使骨盆向患儿前方充分伸展后再复位,如此反复多次,以训练患儿的伸髋能力(划小船)。
在提高肌力的训练中,患儿的主动运动最为重要,治疗师可以根据患儿情况给予负重,以达到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