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诗人卢象这首诗,就详细地阐述了寒食节的由来。相传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一起流亡列国。饥饿难耐之际,介子推割股肉给重耳充饥。晋文公复国之后,介子推便与自己的母亲隐退山林。晋文公想报答介子推的恩情,便焚烧山林,想逼介子推出山享受荣华富贵。介子推却宁死不从,和母亲抱着树被烧死在山上。晋文公悲痛万分,于是,下令民间在介子推死的这一天禁火,吃寒食,以此来表
随着时间的发展,寒食节渐渐融人清明节,也因为寒食节,清明从一个节气演变成了一个广受关注的传统节日。
大家都知道寒食节是晋文公重耳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那么,大家知道晋文公与一介平民介子推有什么渊源吗?
相传,春秋时期重耳的父亲晋献公去世之后,国内皇子大夫争权夺势,国内乱作一团。公子重耳因势单力薄,被赶出晋国,四处流亡。重耳在流亡期间不仅挨饿受冻,而且受尽歧视。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忠心耿耿地跟随重耳,始终不离不弃。有一年,重耳一行人流亡卫国,重耳饥饿难耐,忠臣便从山中采了一些野菜熬煮。因为野菜味道实在难以下咽,重耳实在吃不下。介子推知道后,便一个人躲起来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同野菜一起熬煮,给重耳吃。重耳心满意足地吃饱后,才想起来问大臣肉从哪里来的。一个大臣支支吾吾地将实情告诉了重耳,重耳感动得泪如雨下。在外风餐露宿地流亡了十九年,后来重耳重回晋国登基为王。他始终不忘介子推“割股喂食”之恩,便想重用介子推。岂料介子推铁了心要和自己的母亲隐居在绵山之上。晋文公强求,介予推不从,这才有了后来介子推抱树死于山上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