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

棉田斜纹夜蛾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有哪些?

Ailing 2018-09-29 14:39:43
如何识别与防治棉田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彩图34、彩图35),又叫莲纹夜蛾,鳞翅目夜蛾科,全国均有分布。
    (1)为害特点初孵幼虫群集在一起,在叶背取食叶肉后,剩下叶脉和上表皮,形成“筛网状”花叶。以后分散为害,取食叶片和蕾铃,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食害蕾铃,造成蕾铃大量脱落或引起烂铃。
    (2)形态特征斜纹夜蛾形态识别要点见表33。
    (3)发生规律  由北到南一年可发生4~9代,世代重叠,无滞育现象。黄河流域棉区一年发生4~5代,长江流域棉区一年发生5~6代,在云南、广东、福建、台湾等地,终年均可发生。以长江流域各省和河南、河北、山东等发生较重。每年7~10月为其盛发期,长江流域多在7~8月大发生,黄河流域则以8~9月为重。以蛹和少量老熟幼虫在地下越冬。
表33斜纹夜蛾形态识别要点
    体长14~20毫米,翅展33~42毫米,头、胸、腹深褐色,胸部有白色丛毛,腹
 
  成虫
 
 
部背面中央有暗褐色丛毛。前翅灰褐色,斑纹复杂,内横线及外横线灰白色,
 
呈波浪形,有白色条纹,环纹不明显,肾纹黑褐色,环纹和肾纹之间有由3条黄
白色线组成明显较宽的斜纹,自翅基部向外缘有1条白纹
    半球形,直径约0.4—0.5毫米,初产时黄白色,快孵化时呈紫黑色,卵壳表
  卵
 
面纵棱自花冠直达底部。卵块上覆有灰黄色绒毛,每卵块f至数百粒卵,一般
重叠排列2—3层
 
  幼虫
 
  初孵时灰黑色,老熟幼虫体长35~47毫米,头部黑褐色,胸腹部颜色变化较
 
大,虫口密度大时,体色黑褐色,数量少时,多为棕色或绿色
  蛹   长15~20毫米,初蛹为脂红色,后为赭红色,腹部末端有1对强大的刺
 
    成虫白天不活动,躲藏于植株茂密的叶丛中或土缝下及其他隐蔽场所,黄昏后开始飞翔取食,多在开花植物上取食花蜜,然后才能交尾交卵。交尾产卵多在黎明,产卵前期一般1~3天。卵块外有驼色绒毛,卵多产于高大茂密浓绿的作物上,植株中部着卵较多,顶部或基部相对较少。卵块多在叶片背面,较少在叶片正面、叶柄和茎部。成虫对糖、酒、醋及发酵的胡萝卜、豆饼等有很强的趋性,对黑光灯趋性较强。
    幼虫共6龄,少数7龄或8龄。初孵幼虫群集在卵块附近取食,不怕光,稍受惊扰就四处爬散或吐丝飘散。2龄后开始分散,4龄后进入暴食期,出现背光性,晴天白天躲在阴暗处很少活动,傍晚出来取食,至黎明躲藏,阴雨天也有少数爬上植株取食,一般晚上21~24时为害最重。幼虫发育适宜温度在25~30℃,20℃以下发育速度显著降低,最适宜的相对湿度在90%以上。一般在密植、生长茂盛、灌水较多的棉田发生为害较重。
    (4)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卵盛发期,晴天上午9时前或下午4时后迎着阳光人工摘除卵块或初孵“虫窝”。
    ②诱杀成虫可利用黑光灯、糖醋液(加少量敌百虫)、杨树枝蘸500倍敌百虫稀释液及甘薯、豆饼发酵液诱杀成虫。
    ③生物防治  斜纹夜蛾的天敌很多,如广赤眼蜂、黑卵蜂、/I、莆蝗、害毕蝇、瓢电等,沣煮傈护雨I用天竹.佣孵化腐期举低龄幼虫期,用2000国际单位/毫升苏云金杆菌400倍液或杀螟杆菌制剂或核型多角体病毒400倍液喷雾。
    ④药剂防治可选用20%抑食肼可湿性粉剂每亩10~13克,或21%增效氰?马乳油每亩5~6克、50%辛硫磷乳油、90%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10%虫螨腈可湿性粉剂10000~16000倍液、20%虫酰肼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2.5%多杀菌素可湿性粉剂20000~400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4000倍液等,,于傍晚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