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

蝗虫对花生的危害有哪些,如何防治蝗虫?

Ailing 2018-07-19 09:17:05
如何识别与防治蝗虫?
    蝗虫是全球性普发害虫,危害花生、豆类、马铃薯、甘薯等作物的有中华蝗、笨蝗、负蝗等。蝗虫以咬食植物叶、茎为主。主要取食禾本科植物如小麦、玉米、高梁、水稻、粟、芦苇、稗草等,饥饿时也取食花生等双子叶植物,危害花生的蝗虫以中华蝗为主。中华蝗,属直翅目、丝角蝗科,又称中华稻蝗。中华蝗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发生为重。
    (1)危害特点成虫、若虫食花生茎、叶,危害严重时茎秆被咬断,叶片成缺刻状或全叶被吃光(见彩图32),仅残留叶脉,除危害花生外,还危害豆科的其他植物以及旋花科、茄科、禾本科等的多种作物。3龄若虫开始扩散取食危害,食量渐增;若虫4龄后食量大增,至成虫时食量最大,常造成花生叶片缺刻,严重时仅剩主脉。
    (2)识别要点
    ①成虫  雄虫体长15~33毫米,雌虫20~40毫米,体色有黄绿、褐绿、黄褐、绿色等,具光泽,头宽大,卵圆形。复眼卵圆形。触角丝状。头顶向前伸,颜面隆起宽。两侧在复眼后方各有l条黑褐色纵带,经前胸背板两侧,直达前翅基部。前胸腹板有一锥形瘤状突起。前翅长超过后足腿节末端。
    ②卵  长圆筒形,长约12毫米,宽约8毫米,中央略弯。具褐色胶质卵囊。卵粒在卵囊内斜排2纵行。卵囊茄果形,卵粒间有深褐色胶物质相隔。
    ③若虫  又称蝗蝻。多数5~6龄,少数7龄。1龄若虫体长约7毫米,灰绿色,有光泽。头大。2龄后体渐大,3龄时出现翅芽,逐龄增大,至5龄时向背面翻折。
    (3)发生规律  中华蝗在浙江、上海、江苏以北地区一年发生1代,江苏以南地区发生2代。各地均以卵在田埂及其附近荒草地土中或杂草根际等处卵囊内越冬。越冬卵于翌年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孵化。卵期长达6个月左右,7~9月是发生盛期,10月前后产卵越冬。喜在早晨羽化,在性成熟前活动频繁,飞翔力强,以8~10时和16~19时活动最盛。对白光和紫光有明显趋性。卵成块产于低温、草丛、向阳、土质疏松的田间草地或田埂等处。初孵若虫多集中在田埂或路边幼嫩杂草上。成虫嗜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其次为十字花科、豆科、苋科、藜科等。成虫日出活动,夜晚闷热时有扑灯习性。地温在7~10℃时,蝗虫趴在花生的茎、叶上吸收光热,地温在10~15℃时开始取食;地温升到15~25℃时,蝗虫取食活动最盛。如遇阴天、大风、下雨或气温特别低时,土蝗整天静休,不动不食,待到无风雨的日子,才恢复正常活动。
    (4)防治方法  中华蝗防治指标为每平方米0.5头,防治适期为3龄和4龄盛期。中华蝗密度在每平方米5头以下的中、低密度发生区,重点实施生物防治。中华蝗密度在每平方米5头以上的发生区,重点实施化学应急防治。
    ①农业防治入冬前发生量多的沟、渠边,利用冬闲深耕晒垄,破坏越冬虫卵的生态环境,减少越冬虫卵。
    ②保护天敌  利用青蛙、蟾蜍等捕食性天敌,一般发生年份均可基本抑制该虫发生。
    ③化学防治  发生较重的年份,可在7月初至中下旬进行喷药防治,以后则视虫情每隔10天防治一次。可选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5.7%氟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或20%阿维?杀虫单微乳剂600~800倍液(桑蚕地区慎用),或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