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单位面积的荚果产量是由株数、果数和果重构成的。种植太疏时,植株个体得到较充裕的阳光、肥水条件,生长发育良好;在生育后期茎叶仍继续生长,造成与荚果争夺养分,影响后者的充实饱满;另外,由于疏植,开花落针不齐,荚果成熟差别大,形成较多的果针、空果和秕果,浪费养分,而且平均百果重和百仁重不一定大;最大缺陷是由于株数不足,总果数少,难以高产。相反,种植过密,单位面积上株数太多,互相荫蔽,植株瘦长,分枝少;群体结构不良,下层叶处于光补偿点或以下,这些叶片很快枯黄脱落;单株开花结荚少,所以尽管单位面积株数多,仍弥补不了单株果数少的损失,单产也不能提高。
合理密植要根据品种特性、气候、土壤、肥、水和管理水平而定。在同一种植密度下,影响花生群体结构的主要有温度、降水、光照、土壤肥力等外界因素和品种特征特性等内在因素。花生生育期间,温度超过30℃,或夜间温度超过26℃,降水量大,光照弱,易出现营养生长过旺的现象;土壤肥力过高,特别是速效氮含量过高,会造成植株徒长倒伏。相反,温度较低,光照较强,天气干旱,则抑制植株生长。因此,必须根据温度、降水、光照、土壤肥力等外界条件适当调整种植密度,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力求群体结构合理。如果外界条件相同,则品种成为影响群体结构的主要因素,品种的生长习性、分枝多少、植株高度、叶片姿态等均直接影响群体结构的建立,必须予以注意。
2.花生合理密植的原则有哪些?
高产花生的种植密度应在详细了解和掌握该地区花生生育期间的气温、地温、降水、光照等自然条件,土壤质地、土壤肥力等土壤生境,以及所采用品种的特征特性的前提下,根据以下原则予以确定:
(1)根据植株形态确定播种密度 直立型花生株型紧凑,结果范围小,单株生产力低,密度宜大些;蔓生型花生,茎枝匍匐地面,分枝多而长,结果范围大,单株生长力高,只要当地生育期、温度、水分、养分等条件能够满足此类花生生长发育的需要,就可多开花、多结果,因此密度宜小些;半蔓型花生其生育习性介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因此其密度也宜介于二者之间。
(2)根据生育期长短确定播种密度 珍珠豆型等早熟花生品种,一般生育期较短,分枝少,株型紧凑,开花早而集中,密度宜大些;普通型晚熟大花生,生育期长,分枝多,密度宜小些;中熟品种种植密度介于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之间。
(3)根据土壤条件确定播种密度土层浅、肥力低、土壤结构差、蓄水保肥能力弱,单株生长受到限制,个体长势弱,只有充分利用群体的优势,才能提高光能和热能的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因此应适当加大密度;反之,土层深厚、肥力较高,花生的个体发育有了保证,植株长势强,个体发育好,群体间争光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宜适当减少密度,充分利用个体优势,避免因群体优势过强而引起的旺长倒伏,造成产量降低。
在同等土壤条件下,在一不定期的施肥范围内,施肥量多,浇水条件好,个体发育旺盛,密度宜小些,靠个体夺高产;反之,施肥量减少,浇水条件差,个体发育较弱,则密度应适当大一些。
【4)根据气候条件确定播种密度 在降水多或灌溉方便的地区,充足的水分容易满足花生生长发育的需要,有利于促进个体生长,个体发育优势强,因此密度宜小一些;如在花生生长后期降水较少,又无灌溉条件,密度应适当大一些。
生育期内气温较高、降水较多的地区,适宜花生的生长发育,密度过大,容易引起旺长倒伏,因此密度宜适当小些;但在低温干旱或高温干旱的地区,由于水分供应不足,不利于花生的生长发育,植株矮小,光能利用率下降,因此密度应适当大一些。
(5)根据耕作制度确定播种密度 春播花生,一般田块冬闲或种植绿肥,有充足的时间,便于施肥、整地、保墒、播种等耕作措施的进行,有利于培育壮苗,发挥个体优势,因此密度应适当小一些;夏直播花生,因受前茬作物的影响,由于时间紧,施肥、整地等细致的耕作措施难以进行,虽然夏直播花生其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较为有利,但由于生育期短,其发育进程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依靠群体优势容易获得高产,因此密度应适当大一些;麦垄套种的花生密度可介于春播花生和夏直播花生之间。间作应根据间作作物的种类、带宽等综合考虑,确定适宜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