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

野蛞蝓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有哪些

Ailing 2018-09-29 14:39:00
如何识别与防治棉田野蛞蝓?
    野蛞蝓(彩图33)是一种软体动物,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棉区均有分布。
    (1)为害特点  以成体和幼体为害幼苗叶片,数量多时也为害成株嫩叶。受害叶被舔食成小孔,幼苗受害能断苗死亡。
    (2)形态特征(表32)  野蛞蝓似蜗牛,无外壳。一生分卵、幼体和成体3个时期。
表32野蛞蝓形态识别要点
    柔软,暗灰色至黄白色,有明显的暗带或斑点,背部有外套膜。体长20~25
  成虫
 
毫米,有2对触角,前触角中间凹陷处是口,口内有排列齿状的取食器,后触角
端部有眼。腹足扁平,体背及腹面有很多腺体细胞分泌黏液,爬行留下黏痕
 
  卵
 
  椭圆形,直径2~2.5毫米,透明,成堆产在土内,由胶状物黏在一起。幼体
 
初孵化时灰白色,外套膜已隐约可见。5~6月发育为成体
 
    (3)发生规律野蛞蝓以成体或幼体在棉田作物及其他秋播作物根部、河沟边的草丛中越冬,翌年3月,日平均温度10℃以上时开始大量活动,取食豆科作物的嫩叶,以后为害麦类作物的幼穗,5月中旬后为害棉苗。喜潮湿天气,阴雨天气可在棉苗上连续为害。温度高于26℃时,潜伏在土堆石块下越夏。9月中旬又恢复活动。11月中旬后陆续越冬。一年在4~5月和10月各繁殖1次。成虫交配后2~3天开始产卵,单雌产卵3~4堆,计40~50粒。卵期6~16天,一般13天。
    (4)防治方法
    ①鲜草诱杀将鲜嫩的杂草铺在棉田,每隔2~3米1堆,次日清晨把躲在草下的蛞蝓洗入桶中喂家禽或沤肥,鲜草可重复利用5~6天,能诱捕大量蛞蝓。
    ②撒石灰粉  在发生蛞蝓的绿肥田周围撒施一条消石灰带,防止野蛞蝓通过,一般每亩用量5~7.5千克,可维持6~7天。
    ③药剂防治将新鲜杂草、莴笋等菜叶切碎,每50千克拌砒酸钙2~2.5千克,配成毒饵,于傍晚撒入棉田,每亩撒毒饵10千克;砒酸钙1.5千克,拌细土5千克,每亩撒15千克毒土;四聚乙醛500克拌和炒香的棉籽饼10千克,于傍晚撒在棉畦地,每亩撒毒饵饼5千克;砷酸钙500克加麦麸或豆饼粉25千克、水25升,拌匀制成毒饵,每亩4~5千克毒饵,于傍晚撒在棉行之间进行诱杀;农用氨水对水稀释100倍,现配现用,在夜间蛞蝓大量活动时对虫体直接喷洒,杀灭效果在90%以上,棉苗期结合防病连续喷洒2次波尔多液,7天后基本无蛞蝓为害,效果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