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

棉大卷叶螟的危害特点、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有哪些?

Ailing 2018-09-29 14:38:03
如何识别与防治棉大卷叶螟?
    棉大卷叶螟(彩图31、彩图32),又名棉卷叶螟、棉大卷叶虫、包叶虫、棉野螟和棉卷叶野螟,鳞翅目螟蛾科,以长江流域的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和上海等省市发生较多。
    (1)为害特点初孵幼虫群集在孵化的叶片上取食叶肉,留下表皮,2龄以后开始分散,吐丝将棉叶卷成喇叭状,并在卷叶内取食,虫粪排于卷叶内,发生多时一片卷叶内可有幼虫数头。幼虫有转移为害习性,一片卷叶未吃完常又迁移到其他叶片上继续卷叶为害。在吃光全部棉叶后,也会食害棉铃的苞叶或幼蕾。发生严重时,影响棉株生长和结铃,幼虫有时也直接为害花蕾和苞叶,影响吐絮和纤维形成。
    (2)形态特征棉大卷叶螟形态识别要点见表31。
表31棉大卷叶螟形态识别要点
 
    体长10~14毫米,翅展22~30毫米,全体黄白色,有闪光,头的背面方形扁
 
  成虫
 
 
平,后头有一个黑褐色小点。复眼黑色,半圆形,触角鞭状,细长,淡黄色,超过
 
前翅之半。全身花纹呈深褐色。前翅近基部有形似“OR”形纹。胸部背面有
12个褐色点,成4行排列,腹节前缘有褐色带,雄虫腹部末端有1个深褐色点
  卵
 
  椭圆形略扁,长约0.12毫米,宽约0.09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绿色,
孵化前呈灰色
 
  幼虫
 
  老熟幼虫长约25毫米,宽约5毫米,全体青绿色,到化蛹前变为桃红色。头
 
扁平,赤褐色,杂以不规则的暗褐色斑纹
  蛹   长13~14毫米,呈竹笋状,红棕色,从腹部第九节到尾端有刺状突起
 
    (3)发生规律  以老熟幼虫在棉田落铃落叶、杂草或枯枝树皮缝隙中僦蒂械象.也右,!>狮存阳间杂苴桶际卉粪沂檩阳的~XTt卜越冬。一年发生代数各地不一,辽河流域每年发生3代,黄河流域4代,长江流域4~5代,华南5代。长江流域棉区越冬幼虫于4~5月化蛹变蛾。湖南第一代蛾在4月下旬开始羽化,盛期在4月底到5月初,末期为5月中旬;第二代蛾发生期为6月上中旬到7月初,第三代蛾发生期在7月上旬到7月下旬,第四代蛾发生期在7月底到8月下旬,第五代蛾发生期在9月初到9月下旬,10月上中旬尚有少数第六代羽化。
    成虫多在夜间羽化,尤以后半夜最盛。羽化后第二天夜晚交配。产卵前期一般4~5天,最短2天,最长9天。卵分散产于叶片背面,以叶脉边缘较多。成虫有强趋光性,喜在郁蔽的棉田里活动。
    卵的孵化温度在19~29℃,温度愈高,所需的时间愈短。幼虫经过20多天,蜕皮5次后,以丝将尾端粘于叶上,化蛹于卷叶内。蛹经过7天左右羽化为成虫,一般完成1代约需37天。
    棉大卷叶螟的天敌种类很多,如中华草蛉、小花蝽等,因此天敌数量越多,发生越轻。
    棉大卷叶螟多在隐蔽处活动,凡枝叶茂密或附近有房屋、高秆作物及郁蔽的棉田,发生较重。陆地棉叶片较宽大,被害较重;亚洲棉叶片小,受害较轻;鸡脚棉叶片缺刻深,受害轻,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受害轻。在秋雨多的年份发生多,为害最重。
    (4)防治方法棉大卷叶螟系食叶性害虫,3龄以后的幼虫常隐藏于卷叶内,药剂防治困难,因此需进行综合防治。
    ①农业防治早春清除和烧毁枯枝落叶,刮除老树皮等,消灭越冬场所幼虫;5~6月可在苘麻、木槿、蜀葵上施药防治第一代幼虫,以减少棉田虫源。
    ②物理防治  成虫羽化盛期,点灯诱杀成虫。少量发生时,用人工摘除幼龄虫叶。清除园地,冬季清除遗漏虫苞和枯叶落叶,可减少越冬幼虫的数量,使第二年发生量受抑制。
    ③生物防治  保护天敌,该虫天敌有寄生于幼虫体内的螟蛉绒茧蜂,幼虫到蛹这段时期寄生天敌有广黑点瘤姬蜂和玉米螟大腿小蜂。此外,还有螳螂、草蛉、蜘蛛等天敌,对该虫发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研究利用。
    ④药剂防治  当百株低龄幼虫达30~50头时,应进行药剂防治,防治适期掌握在1~2龄幼虫未卷叶前。用10%吡虫啉乳油每100千克拌种500~600克进行拌种,可同时控制棉蚜和棉大卷叶螟。可以在防治棉铃虫时兼治,或用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2000~3000倍液、0.3%苦参碱水剂1000~1500倍液、20%氰戊菊酯1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