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

棉小造桥虫的发病症状、形态特征、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有哪些?

Ailing 2018-09-29 14:31:24
如何识别与防治棉小造桥虫?
    棉小造桥虫,鳞翅目夜娥科,别名棉夜蛾、小造桥虫、步曲、小造桥夜蛾等。分布除西藏、新疆外,广布全国各植棉区。一般长势好的棉田发生多,为害重。小造桥虫的为害多在7月下旬以后,大发生的时间与损失关系密切,发生愈早,损失愈严重。
    (1)为害特点  幼虫为害先从棉株中、下部开始,1~2龄幼虫只吃叶肉,残留表皮;3~4龄幼虫把棉叶吃成小孔洞或缺刻;5~6龄幼虫转移到棉株上部咬食棉叶,甚至花、蕾、幼铃和嫩梢。其中以3龄以后幼虫食量最大。棉铃受害青铃不能充分成熟,对棉花产量、品质影响很大。
    (2)形态特征  棉小造桥虫形态识别要点见表28。
表28棉小造桥虫形态识别要点
    体长10~13毫米,翅展26~32毫米,头胸部橘黄色,腹部背面灰黄至黄褐
 
  成虫
 
 
色;前翅雌虫淡黄褐色,雄虫黄褐色。触角雄虫梢齿状,雌虫丝状。前翅外缘
 
中部向外突出呈角状,与多数蛾子外缘是弧形显著不同;翅内半部淡黄色密布
红褐色小点,外半部暗黄色
 
  卵
 
  扁椭圆形,长o.60—0.65毫米,高o.26~0.33毫米,青绿至褐绿色,顶部隆
 
起,底部较平,卵壳顶部花冠明显,外壳有纵横脊围成不规则形方块
    老熟幼虫体长33~37毫米,宽约3~4毫米,头淡黄色,体黄绿色。圆筒形,
  幼虫
 
第1对腹足退化,第2对较短小,爬行时不起作用。由于第一对和第二对腹足
退化,爬行时虫体中部拱起,似尺蠖
  蛹   红褐色,头中部有1乳头状突起,臀刺3对,两侧的臀刺末端呈钩状
 
    (3)发生规律黄河流域年生3~4代,主要在8~9月为害;长江流域5~6代,在7~8月为害。南方以蛹越冬,北方尚未发现越冬虫态。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木模、苘麻等,第二、三代幼虫为害棉花最重。第一代幼虫为害盛期在7月中下旬,第二代在8月上中旬,第三代在9月上中旬,有趋光性,对杨树枝把也有趋性,夜间取食、交配、产卵。卵散产于棉花等叶背,1雌蛾产卵多至800粒,一般80~400粒。初孵幼虫活跃,受惊滚动下落,1、2龄幼虫取食下部叶片,稍大转移至上部为害,4龄后进入暴食期。低龄幼虫受惊吐丝下垂,老龄幼虫在苞叶间吐丝卷包,在包内化蛹。天敌有绒茧蜂、悬姬蜂、赤眼蜂、草蛉、胡蜂、小花蝽、瓢虫、蜘蛛等。
    棉小造桥虫适宜的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在7~8月雨水多、降雨大对其有利。棉株长势旺盛、枝叶茂密、杂草较多的棉田发生为害重。
    (4)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对棉小造桥虫发生严重的田块在棉花收获后及时拔除棉秆,并清除枯枝落叶进行烧毁,以杀灭越冬蛹。
    ②诱杀成虫  在造桥虫各代成虫发生期可在田间插杨树(或柳树、槐树)枝把(每把8~10根),每亩10把,分散在棉行间,放置高度比棉株稍高。每天清晨捕杀成虫。或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以降低各代发生基数。
    ③药剂防治  7月中旬至8月底间,百株幼虫达300头时,应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100亿活芽孢/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氰戊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50~75毫升/亩、2.5%溴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25~30毫升/亩等均匀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