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

棉铃虫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有哪些?

Ailing 2018-09-29 14:19:50
如何识别与防治棉铃虫?
    棉铃虫(彩图29),俗称钻桃虫、钻心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世界性害虫,我国各棉区均有分布和为害。黄河流域棉区为害严重,是常发区,长江流域棉区则为间歇性受害。
    (1)为害特点初孵幼虫取食卵壳后,寻找嫩头上未展开的嫩叶为害,1天后转而为害幼蕾。4龄后,幼虫食量大增,取食大蕾、花朵和青铃。1只幼虫在整个幼虫期为害蕾、花、铃10~20个。受害蕾都要脱落,受害的花不能发育成铃,受害青铃不仅直接遭到蛀食,而且虫孔易遭病菌入侵,形成烂铃、僵瓣,产量和品质都会I硝之,正  肖庄、止小点且十且肛1 r 0/    nn n/    而壬啦止肛,,、古乍t驷小50%以上,甚至绝产。
    (2)形态识别棉铃虫形态识别要点见表19。
表19棉铃虫形态识别要点
    体长15~20毫米,翅展27~38毫米。雌蛾前翅赤褐色或黄褐色,雄蛾多为
 
  成虫
 
 
灰绿色或青灰色。内横线不明显,中横线很斜,末端达翅后缘,位于环状纹的正
 
下方;亚外缘线波形幅度较小,与外横线之间呈褐色宽带,带内有清晰的白点8
个,外缘有7个红褐色的小点,排列于翅脉间
 
    百日
    近半球形,高o.51~o.55毫米,宽o.44—0.48毫米,顶部稍隆起。初产卵黄
 
白色或翠绿色,近孵化时变为红褐色或紫褐色
    5~6龄,多数为6龄,初孵幼虫体长1.8—3.2毫米,头宽o.22~o.23毫米。
头纯黑,前胸背板红褐色,体表线纹不明显;臀板淡黑色,三角形。老熟幼虫体
  幼虫
 
 
长34.38~36.67毫米,头宽2.51~2.57毫米。头淡黄色,白色网纹显著;前胸
背板白色,斑纹复杂,体侧3条线清晰,扭曲复杂;臀板上斑纹消失。幼虫体色
变化大,大致可分为黄白色、橘黄色、淡红色、绿色、灰色、棕褐色和黑色等类型
    体长17~20毫米,纺锤形,第五至第七腹节前缘密布比体色略深的刻点。气
  蛹
 
门较大,围孔片呈筒状突出。尾端有臀棘2枚。初蛹为灰绿色、绿褐色或褐色,
复眼淡红色。近羽化时,呈深褐色,有光泽,复眼褐红色
 
    (3)发生规律我国棉铃虫每年发生的代数,由北向南逐渐增多,少则2~3代,多则6~7代。成虫繁殖的最适宜温度25~30℃。气候干旱是棉铃虫猖獗的最主要环境条件,施肥水平特别是施氮肥量的日益增高是棉铃虫在棉田数量上升的主要物质基础,不合理地施用化学农药是造成棉铃虫种群失控的最主要人为因素。在黄河流域,4月中下旬始见成虫,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小麦、豌豆、越冬豆科绿肥苜蓿、苕子、早番茄等。为害盛期为5月中下旬,5月末大量入土化蛹。第一代成虫始见于6月上旬末至6月中旬初,盛发于6月中下旬,主要为害棉花。幼虫为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二代成虫始见于7月上旬末至中旬,盛发于中下旬。第三代幼虫主要为害棉花、玉米、豆类、花生、番茄等,第三代成虫始见于8月上中旬。成虫有趋光性。幼虫第三龄以后多钻入蕾铃为害。在蕾铃期,幼虫通过苞叶或花瓣侵入蕾中取食为害,虫粪排出蕾外,被害蕾蛀孔较大,直径约5毫米,被害蕾苞叶张开,从子房基部蛀人为害,被害花往往不能结铃。在铃期,幼虫从铃基部蛀入,取食一到数室,虫体大半外露在铃外,虫粪也排出铃外。棉铃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寄生卵的天敌种类有拟澳洲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幼虫的有棉铃虫齿唇姬蜂、侧沟绿茧蜂、螟蛉绒茧蜂和四点温寄蝇等。捕食性天敌有中华草蛉、大草蛉、叶色草蛉、丽草蛉、异色瓢虫、龟纹瓢虫、七星瓢虫、小花蝽和华姬猎蝽等。
    秋季气候适宜,末代残虫量就大,另外冬季气温偏高、雨雪少、土壤湿度低,越冬蛹的成活率就高,这些有利于翌年1代棉铃虫的大发生。适温25~28℃,相对湿度为70%~90%,6~8月降水量达100~150毫米的年份,棉铃虫发生严重。棉铃虫是杂食性害虫,在各代棉铃虫发生期间,由于各棉区种植方式和其他作物布局不同,使棉铃虫在棉田和其他作物上发生有所差异。植物施氮肥高,一般高水肥、棉田长势旺、花蕾铃多的棉田虫口密度大,集中连片的棉田比玉米、高梁等作物间作种植的棉田发生重。
    (4)防治方法根据棉铃虫发生为害的特点,南北棉区的防治策略不尽相同。北方棉区越冬基数高,第二、三代为害重,棉田外虫量大,应狠抓第二代,严控第三代。南方棉区越冬基数低,第一、二代虫口密度较低,第三代为害上升,第四代为害严重,因此,应注意第一代,挑治第二代,狠抓第三代,控制第四代,结合农事操作压低越冬代虫口。近年来,转Bt基因棉花在我国迅速推广,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的为害。
    ①种植转Bt基因棉花种植抗虫棉能有效地控制棉铃虫的为害,据观察,1~2龄棉铃虫幼虫在吞食转基因抗虫棉棉叶针头般大小后,12~24小时内就会中毒死亡;3~4龄幼虫吞食转基因抗虫棉后,2~3天内即中毒死亡;5~6龄棉铃虫吞食转基因抗虫棉后,导致活动停止、腹泻,多数幼虫也会死亡,即使少数幼虫能够化蛹,也会形成畸形蛹和坏死蛹,最终难以完成世代发育。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可减少农药用量6026~80%,第二代棉铃虫发生期可基本不用化学农药防治,第三、四代棉铃虫发生期,转基因棉花的持一陆下略.百梏熄怂由I阵龄铀由转12~1 r~L时  忐:北符,fL,肖陆淌
    ②农业防治冬春深耕、灌水可消灭土中大量越冬蛹。5月间清除杂草可消灭一部分第一代卵与幼虫,7月中旬中耕可杀死一些第二代蛹,减轻下代为害;种植早熟品种,部分棉铃虫幼虫断食死亡,相应减少下一代成虫数量;棉铃虫产卵期,结合打顶尖、摘边心,消灭嫩头、小叶上的棉铃虫卵。
    ③诱杀防治一是种植诱集作物,每亩棉田插花种植或在田边地头种植150~200株玉米、高梁诱蛾产卵,注意用药防治诱集作物及周围棉花上的害虫。二是枝把诱杀,发蛾盛期,每亩棉田插入杨树、槐树、柳树枝把15~20把,枝把高出棉株15~30厘米,次日清晨露水未干前捕蛾灭杀。三是灯光诱杀,娥始见期至盛末期,用双波灯、高压汞灯、频振灯、黑光灯等诱蛾,晚上8时开灯,次日清晨关灯。四是性信息素诱杀,在1~3代发蛾期,每2亩地放置一个性诱盆,保持诱芯距水面1~2厘米,每天上午捞蛾并添加适量洗衣粉稀释液。
    ④生物防治  在卵高峰期至幼虫孵化盛期,喷施每毫升含伴孢晶体100亿的苏云金杆菌乳剂100倍或200倍药液,第二天的防治效果可达到75%和58.8%;卵高峰期喷施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500~800倍药液,防治效果可达到70%以上。在2代棉铃虫的初孵盛期,每亩释放赤眼蜂1.5万—2万头,卵寄生率70%以上。也可每亩释放草蛉5000~6000头,捕食棉铃虫幼虫。
    ⑤药剂防治第二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为百株棉铃虫卵150~200粒,或百株低龄幼虫15~20头;第三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为百株棉铃虫卵100~150粒,或百株幼虫10头。卵孵化高峰期可以喷施5%氟啶脲、5%氟虫脲乳油1000倍液,2.5%联苯菊酯乳油3000倍液、43%辛?氟氯氰乳油1500倍液、15%茚虫威悬浮剂1500倍液、44%毒死蜱?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等,或1.8%阿维菌素乳油80~100毫升/亩,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60~90毫升/亩,40%辛硫磷乳油50~100毫升/亩,40%丙溴磷乳油80~120毫升/亩,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40~60毫升/亩,20%高氯?辛乳油75~100毫升/亩、10%氯氰菊酯乳油40~Rn g71- 1亩d9吆=吣磁吲油Rn富算/亩‘‘oA mT2&^苗壶?蛊丽蜱乳油60~80毫升/亩、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60~80毫升/亩,于棉铃虫卵孵盛期或低龄幼虫高峰期按40~60千克药量进行喷施,可有效防治棉铃虫的为害。